做爱,这不是一件优雅的事,这种说法也不雅,所以古人给做爱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敦伦”。
说起“葫芦瓢”,为什么要先说“敦伦”?葫芦瓢来解释“敦伦”。
西周初,婚俗混乱。为了整顿民风,周公亲自制礼教民。周公非常重视婚礼。从男女结婚到结婚,他分为七个环节:采摘、问名、纳吉、征集、请期、欢迎和敦伦。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为“婚礼七礼”、为了让“士”人明白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和妻子一起演礼。可演试“敦伦”一节,周公妻满脸通红拒绝演示。如果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怎么办?不能不演示啊。就在这时,周公看见伯禽摆弄葫芦瓢,把两个重新合成葫芦瓢。看到葫芦瓢,周公突发奇想,想到了如何演示敦伦。第二天,周公召集“学者”的孩子再次解释“婚礼七礼”。说到“敦伦”,他拿出一对葫芦瓢,用葫芦瓢来形容男女。他说:葫芦瓢不分之前就像混沌一样。切开后,如果男女不一样,敦夫妻之伦就像把葫芦瓢重新融合在一起。他的仪男俯女仰,以万物推原的原则,所以阴阳和谐,干坤有序。……
[img]78377[/img]
从那以后,新婚夫妇按照“七礼”行事,原来的教具葫芦瓢也被视为婚礼上的礼器:用绳子绑两个勺柄,说明夫妻二体合一;你必须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在新房子里,象征着男女和子孙后代的繁殖。
以上是“葫芦瓢”的象征意义。
古代信息传递不便,大家只是口口相传。而这种“葫芦瓢”的象征意义,在口口相传中有了新的隐喻。
春秋时期,周公制定的婚礼逐渐被废除。孔老夫子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中的“敦伦”一节,他觉得不雅,没必要写这个,可以省下来,于是“七礼”就变成了“六礼”。但是人们还在用葫芦瓢,所以孔子也把葫芦瓢写进了礼书里。但时代的“葫芦瓢”不再是婚礼上的礼器,而是夫妻一起吃祭肉后用酒漱口的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
在前几天的《米月传》中,我们也看到了秦惠文王和米淑用葫芦瓢喝酒的镜头。
[img]78378[/img]
《米月传》被称为“合婚酒”。当时是战国时期,不再是周公当年的葫芦瓢,表达的意思变成了“夫妻合一,同甘共苦”的意思。具体做法和《米月传》一样。把一个葫芦切成两个勺子,然后用线连接。新郎新娘各拿一勺喝一杯。
什么是“婚姻”?为什么要用“婚姻”?当然,一开始是周公偶然看到的“葫芦瓢”。但后来意思变了。“婚姻”是一种苦葫芦,俗称“苦葫芦”。@ 除了原本的意义之外,这种“合婚酒”还有夫妻二人要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意义。
葫芦瓢最早只是一种简单的礼物,象征着“夫妻合二为一,一仰一合地放在新房子里,象征着男女仰和子孙繁衍”;后来又象征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意思,也成了酒具。
婚礼上的葫芦瓢有什么用?最早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