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清明节原本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国祭祖、思念逝者的节日。说到清明节,我们必须提到寒食节。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后来逐渐被取代。因此,寒食节的习俗逐渐演变成清明节。寒食节自春秋以来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冬至后105天被称为冷食。以前这天禁火冷食,所以也叫“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冷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绵山燃烧,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在过去,冷食切断了火灾。第二天,宫殿里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人们大多用柳条互相乞讨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是清明节,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节也是扫坟祭祖的日子,也叫“鬼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的“冥节”,有城隍出游仪式。
寒食和清明原本是两个节日,但山东人大多把两个节日结合在一起。一般叫清明节,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节日是清明节。垦利自清明前三天起被称为“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天是清明节,这四天人们扫墓踏青。以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过去,泰安的扫墓仪式更加隆重。男主人挑了四道小菜和饺子到祖坟,先供祭,然后烧香烧纸,洒酒祭奠。扫墓时,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也要为坟墓增添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房,防止夏雨漏水,本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大部分地区在清明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是清明扫墓。
[img]75941[/img]
清明节,山东到处都是柳条和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给狗狗戴柳条圈。民谣:“清明节不插柳,死了变黄的狗。”即墨习惯戴松枝,意思是像松柏一样繁荣。临沂和诸城用柳条和松枝在墙上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柳树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允许在门前经过,晚上不允许刺人。”
山东清明郊游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孩子一大早就到村外郊游,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很美。有的地方,孩子仰脸大呼气,据说能泄内火。大多数地区都有玩秋千的习惯。潍坊有三种秋千: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另一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转秋千。即墨更注重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起床时穿上节日服装,尤其是女性。他们都打扮得很漂亮,到处拜访。首先,他们看到新媳妇坐在寒冷的食物上(新媳妇应该像婚礼那天一样坐在炕上),然后去玩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大家都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女人玩得很开心,所以当地有句话叫“女人的清明男人的一年”。
清明节又叫什么节?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