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中 4月5日。
2008年,中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事实上,在唐宋时期,清明节是一个法定假日,短假四天,长假七天。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人们在这一天效仿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原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祭祀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大约在清明节前后,因为日期相似,@ 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早在西周,人们就非常重视墓葬。东周战国时期孟子•《齐人篇》曾经提到一个齐国人,他向妻子吹嘘自己和有钱有地位的人一起吃饭,但他向扫墓者乞讨剩菜。它既有趣又恶心。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扫墓之风已经开始盛行。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将冷食扫墓作为当时的“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里都是士女,肥皂仆人都得到了父母的坟墓。”(刘宗元的《与许京兆书》)因此,扫墓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那唐宋诗人是怎么唱清明的呢?
[img]116396[/img]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水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酒家在哪里?牧童指着杏花村。”
清明节是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要么是家庭团聚,要么是扫墓,要么是郊游。然而,杜牧的清明节没有阳光。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是“清明节雨”,指出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天气等自然条件。
“路上行人欲断魂”,重点关注诗人的情感世界。他看到路上的行人想念失去的亲人,悲伤和悲伤。
诗人触景生情,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想借酒消愁。于是,他向人们问路。
“牧童遥指杏花村”指出了上一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场景。它真的有“另一个村庄”的感觉。这首诗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语言,巧妙而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北宋诗人王禹城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如野僧。昨天邻家乞新火,小窗分和读书灯。
北宋诗人王禹城的清明节显得与众不同:清明节没有花也没有酒。如此孤独而痛苦的生活,就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侣一样,让人感到冷漠和沮丧。一切对诗人来说都很冷漠。清明节一大早,他们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专心学习。
王禹城通过写清明节,写下了过去学者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学习精神。诗人独自在异国他乡,品味孤独,努力追求。这首诗似乎做作而自恋,但从语言到情感的冷漠仍然到位。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清明节桃李笑,野田荒墓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草木柔软。人们乞求祭祀余骄妃,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满眼蓬蒿共同丘。”
黄庭坚从清明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死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可以说是清明诗的又一个境界和新的高度。
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整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清明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万物复苏的景象。从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从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最后都是一片黄土。诗行间缠绕着悲伤的情绪。这与诗人的政治坎坷是分不开的。但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的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怒。
@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一切生机勃勃的动人场景,杜牧诗没有典故,没有华丽的藻类,但使用描绘技巧,简单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简单的乡村习俗画,两首诗相互反映,给人们美丽的享受,阅读后回味无穷。
解密:唐宋诗人如何描述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