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我回老家上坟,把供品放在祖坟前,放了一堆鞭炮,烧了一堆黄纸,磕了几个头,站起来,把供品放在后备箱里,开车走了。
最初,供应是为了让我的祖先享受它。我应该把供应埋在坟墓里,而不是带回去,但现在规则是这样的。不仅我,所有去坟墓的人都会把供应带回来,这样下次就可以重复使用,只留下那些不能重复使用的东西,比如花圈。古人去坟墓时不会带走供应,但他们会在坟墓里吃掉供应,埋在地下的祖先仍然尝不到一颗星。
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质问:“夫既遣而包其余,犹如食而包其余君子既吃,又包其余的?“意思是你带着供品祭祖,怎么祭奠自己的大吃?吃不完怎么打包?你不是故意和祖先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我的儿子看不到大满意。”夫大盛,既盛宴,卷三牲之家属于酒店,父母和客人,为悲哀。“哥们儿没见过国君宴请外宾吗?宴会结束时,国君必须把未完成的大菜送到外宾的住处,让他们继续享用。我把供应打包带走,就是把自己当成外宾,把祖先当成国君。这说明阴阳相隔比两国遥远,寄托着自己的悲哀!
[img]821079[/img]
曾子的解释非常牵强,这表明他是个傻瓜。如果他让老师孔子解释,那一定要可靠得多。孔子可以说:人死了,一切都是空的。死者根本不会吃供应。供应只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想法,而食用和包装供应则是为了避免浪费。
我认为宋朝人的做法非常科学。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初一,宋朝人都会向祖先致敬。供应非常丰富,包括葡萄酒、肉和水果盘。祭祀结束后,他们当场吃喝。他们称之为“饮酒祝福”,这意味着吃和喝酒可以给活人带来祝福。
宋朝以前祭奠祖先,用“三牲之首”,即猪头、羊头、牛头,都是生的。祭祀结束后,他们被带回家。如果天气太热,祭祀仪式太长,中间很容易发臭。宋朝人做了改进,一边祭祀,一边“烧烟,牺牲头”。:烤猪头、羊头、牛头,仪式结束,直接切开,分给大家喝福。
回想起那一年,宋朝人十月初一上坟,墓前摆着一张桌子,桌子旁边放着一个碳烤箱。炉火熊熊,烤着“三兽之首”,让墓地里有阵阵香气。那一幕一定很吸引人。
宋代人的清明祭祀习惯:上坟祭祀后吃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