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又称民族扫墓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和纪念日假期办法》的决定,规定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img]55063[/img]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尘埃,乱后归乡也是可悲的。
风雨梨花冷食后,几个坟墓的后代来了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节节日,与重阳节秋节相对应。清明扫墓,即“墓祭”,被称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历史悠久。清明节正处于愤怒的季节,也是阴气衰退的季节。一方面,人们感受到祖先和亲戚的善良,同时以培养土壤、展示坟墓、挂绿色的形式展示后代的繁荣。祖先住在坟墓里,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繁荣可以保证祖先的和平与香火的延续。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清明节祭祀注重祭祀过程的严肃性和真诚性,鞠躬或祭拜因人而异,关键是“诚敬”。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人们称清明节为扫墓节、祭祖节等。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崇拜祖先的清明节通常不被称为“鬼节”。清明前后的清明祭祀各地都有所不同,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最常见的,清明祭祀的特点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墓祭。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祀,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直接叫“清明会”或“吃清明”。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警告族法家规,最后聚在一起吃饭。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先的福分,团聚宗族,是古代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另一种情况是,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而是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早上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应该把酒、水果、纸币等物品带到墓地,在亲戚的墓前祭祀食物,然后焚烧纸币,为墓地培育新的土壤,或者在墓地上折叠几根绿色的新枝,然后磕头祭拜。
[img]55064[/img]
据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的路上,他又累又饿,站不起来了。随臣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什么吃的。大家都很着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切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腿割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新奖励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却忘记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公,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和妈妈悄悄去绵山隐居。晋文公听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路险,树木茂密。找两个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火遍绵山,却没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痛哭。葬礼上,从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于是把老柳给了“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76]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实有其人,但在《左传》中、在《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没有介子被烧山而死的情节。此外,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而来的。[77]根据考试,清明节的起源实际上与介子推无关。作为一个春节节日,清明节在周朝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中国幅员辽阔,先秦时期南北习俗不同。北方习俗主要记录在文献中。唐朝是墓葬习俗融合的时期。从那时起,清明节的墓葬习俗逐渐出现在文献中。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都被附加到一个传说中作为“起源”,但实际上,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的诞生,是由后代建立起来的。
[img]55065[/img]
清明节有郊游、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祀、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俱乐部等。只是根据不同的习俗。
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国古人将清明节分为三候:“一时桐始华;二时田鼠变成了一只;三候虹见”。清明三候代表的花信是:“一时桐花,二时麦花,三时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盎然。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为什麽会有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