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刘姓王朝,分为刘邦建立的前汉和刘秀建立的后汉。后世史学家习惯于称前汉为“西汉”、后汉之所以被称为“东汉”,是因为他们的都市位置不同。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定居世界。当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泗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洛阳初都,群臣支持,认为“其固足可靠”。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主意,将洛阳设为陪同之都,并将长安城设为首都。原来,张亮谋长的分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据《汉书·张亮传》记载,张亮认为洛阳“其中小,但数百英里,田地薄,四面受敌。这不是一个武术之国”;长安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了转机,从“名陪都”到东汉的“名首都”。今年10月,刘秀和王莽的更始政权破裂,在?(今河北高邑)登基称帝,为了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依然以“汉”为国号,即东汉。在确定洛阳为首都(东都)后,刘秀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刘邦在长安设立首都,并立陪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长安、洛阳角色互转。从表面上看,这很简单,但实际上是中国首都东进战略的延续。
刘邦之选择长安作为首都,洛阳作为首都。当时秦朝的老势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首都位于秦朝旧都附近,有利于稳定国情。堪称“压王气,镇龙脉”;刘秀选择洛阳陪伴长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关中的物业资源已经不能支撑首都长安的高消费。唐代,高祖李渊接受隋恭帝杨玉禅的称帝,定都长安。长安是当时世界著名的首都,但其功能和名称却屡屡发生变化。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长安“第一年是北京大师,天宝第一年是西京,第二年是中京,第二年是北京大师,第一年是肃宗首都”。
[img]73753[/img]
为什么长安的名字作为一国之都有这么多变化?这与唐代不同时期陪都的增减直接相关。长安是唐朝的首都,但洛阳仍然非常重视。太宗李世民重新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下令重建洛阳宫。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李治重建洛阳为“东都”,正式赋予洛阳以国家政治副中心的陪都地位。唐自立后,洛阳的政治地位再次提升,她将其易名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后改为“唐”为“周”,干脆定洛阳为首都,长安为陪都。
当玄宗李隆基成为皇帝时,他称“东都”为“东京”。此时,长安的名字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被称为“西京”。后来,当肃宗李恒成为皇帝时,他设立了“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四个陪都。此时,首都长安改名为“中京”,唐代形成了“五京制”。
北宋首都是汴州开封府,即河南开封市,时称“东京”。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设陪都“西京”,对应“东京”。北宋的“西京”不是唐代的长安城,而是唐代的“东京”洛阳,靠近宋祖陵所在的巩义。此后,北宋又设立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两个陪都。应天府和大名府,一南一北,故称“南京”、“北京”。就这样,北宋都城实际上是“四京制”。
什么是陪都?中国古代历史上选择陪都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