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宋朝基本上遵循唐朝春节假期的做法,也是七天假期,正月初一前后各三天。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从宋太宗到宋真宗(976-1022年),春节、冬至、寒食都是七天假期。中秋节、重阳、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最多只有三天的假期,甚至减少到一天的假期。宋代的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三个时期,元宵节也是“年”的一部分,也曾放过七天假。此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在腊月初七去世,曾规定放假七天;宋仁宗的母亲在腊月初十生日,曾规定放假三天。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由于天书下降,真宗下令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待休假五天。从腊月到正月,有几个长假,上不了几天班。
宋朝的地方官员很幸福。他们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封印”回家过年,正月二十“开印”,放假一个月。朝廷大臣要在第一天去朝廷,不要请假。30岁吃完团圆饭,小睡一会儿。他们必须在正月初一的凌晨赶到皇宫,参加“正旦大朝会”,向皇帝和孩子们致敬。届时,辽、高丽、西夏、于颖、回归等地的外交官将前来献礼。皇帝给了每个人一朵花,并把它插在官帽上。
宋代假期费时,著名大臣包拯包文正曾将春节七天假期改为五天。据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包拯是三司使,上言:每节假日七天,都会有很多废事。请令后,只给假五天,从此开始。“包拯是个工作狂。宋仁宗当时是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他总觉得时间不够。他写信给仁宗皇帝,把七天假期缩短到五天。这一举动引起了绝大多数官员的不满,宋哲宗的春节假期又恢复到了七天。
[img]73512[/img]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春节、冬至、皇帝生日只规定了三个主要节日。加上元旦、元宵节、中原(农历7月15日)等,每年只有50多天的假期。
清朝早期的假期制度基本上遵循明朝,但清朝仍有一些公务员的“黄金月”。冬至、元旦、元宵节三个假期和封印假期,大约一个月前后。因此,每到封印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事聚在一起喝酒,“支付一岁的工作”。
在古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国家制度以外的其他阶级,特别是农民,商人和其他阶级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农民在春秋两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期,还有土地神的节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日”。然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因为农业时间而独立控制时间,而不放假意义不大。
古代朝廷是如何制定假期的?古代假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