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战争结束后,荆州七个县被刘备、曹操和孙权瓜分。刘备进入益州,与刘章展开战争时,留在荆州五县(南县、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县是刘备向东吴借来的。公元215年,刘备到达益州后,将长沙、桂阳两县还给孙权(相当于南县),使关羽实际守卫荆州三县(南县、武陵、零陵)。公元219年,关羽以荆州三郡为基础,发动襄樊之战。
虽然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淹没了七军,震惊了中国,但孙权派吕蒙利用虚假攻击荆州三县,导致荆州三县失陷。对蜀汉而言,关羽大意失荆州可谓其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即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开始衰落。但对关羽来说,虽然失去了荆州三郡,却为蜀汉留下了四位人才。在关羽守卫荆州期间,这四位人才曾协助关羽,即关羽。
一、马良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兄弟。汉末三国时期,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而马良是五人中最好的。人们称之为白眉马良,因为眉毛里有白毛。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好”的赞誉。刘备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进入蜀地,诸葛亮也跟着他,马良留在荆州,协助关羽。但后来刘备马良为左将军,马良离开荆州,来到益州。张武元年(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任命马良为侍中。
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夷陵战争初期,刘备派马良招募五溪蛮各部安抚武陵,各部领导接受蜀汉印信封号,陆续响应刘备。同年6月,刘备在夷陵战役中战败,马良也在战场上战死。马良阵亡后,刘备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在这方面,在我看来,马良曾经帮助过关羽,但后来他被刘备调到了益州。凭借马良的才华,如果能一直在荆州帮助关羽,也许是为了避免关羽粗心失去荆州。
二、王甫
王甫(?—222年,字国山,广汉岐(今四川三台县)人。东汉末年,王甫善于议论,喜欢评论人物,受到世人的好评。在东汉兴平、建安年间,刘章分离于益州地区,此时王甫担任益州书佐。公元214年(东汉建安19年),刘备夺取益州,王甫随刘璋归降刘备。刘备用蜀中众多人才安抚益州,王甫也被任命为绵竹令。然而,王甫后来来来到荆州担任荆州议曹的重要职务。然而,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目前还不清楚王甫是中途离开荆州,回到益州,还是在关羽败亡后逃回益州。
但无论如何,当刘备称帝时,王甫当时在益州,并参加了夷陵之战。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2月亲自率领军队进军伐吴,王甫与刘备一起出征。夷陵战役期间,蜀汉大军在归归被吴将陆逊打败,大部分士兵阵亡。对王甫来说,和马良一样,他也在夷陵战役中战死。王甫去世后,儿子王佑在蜀汉官至尚书右选郎一职。
三、杨仪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汉末年,杨仪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投奔关羽为功曹。后来,关羽派杨仪到成都,受到刘备的高度赞赏,被提拔为尚书。与尚书使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杨仪总是帮他制定计划,筹集粮草,做事不用想太多,很快就完成了。杨仪安排了蜀汉大军的礼仪制度。
[img]56655[/img]
诸葛亮非常珍惜杨毅的才华。在魏延的勇敢帮助下,他们经常讨厌他们不能相处得很好,但他们不忍心偏离任何一方。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与魏延作战,杨仪派马岱杀魏延。诸葛亮决定蒋婉在生前继承自己的职位,回到成都后,杨仪只崇拜中国军师。在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到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四、廖化
@ 廖化和杨仪一样,作为关羽的手下,曾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节俭,荆州襄阳县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蜀汉将领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廖化曾为前将军关羽帐下主簿。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然而,孙权派吕蒙在关羽北伐曹魏时偷袭荆州。廖化在关羽败亡后来到东吴。当然,对于忠于蜀汉的廖华来说,他不愿意为东吴效力,于是他以欺诈之计回到蜀汉,被刘备授予宜都太守。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即位,廖化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加蜀汉北伐。
[img]56656[/img]
诸葛亮死后,廖化还跟随江维北伐中原,官至右骑将军,假期,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中途病逝。据《三国志》作者陈寿介绍,廖化以果敢直言,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总的来说,以上四位都是关羽手下的人才,最终都是蜀汉使用的。不幸的是,两人都在夷陵战役中阵亡。至于另外两个,即杨仪和廖化,都为蜀汉北伐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老将廖华,经历了蜀汉的建立和灭亡,这可能是三国时期独一无二的经历。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守卫荆州的关羽手下有哪些猛将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