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电视剧《天下长安》由连一名执导,董哲编剧,张涵予、秦俊杰、李雪健、韩栋、舒畅、姚星彤主演。它以其精湛的制作和宏伟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隋末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到定都长安的宏大故事,创造了贞观盛世的宏大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详细解释长安。
唐代都城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与雅典、罗马和开罗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唐朝以后,中国也经历了1000年的封建历史,建立了宋、元、明、清四个统一王朝。为什么没有一个王朝选择在长安定都?
[img]54638[/img]
分析有三个原因
一、连年战争像废墟一样破坏长安
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被公认为世界上中国最强大的时代之一。然而,唐朝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多年的战争。
作为都城,长安往往是叛军和外敌的战略目标。
750年7月,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763年,吐蕃20万军队趁虚而入,第二次攻占长安;783年,泾原镇士兵发动兵变,再次攻占长安;880年,黄巢农民军再次攻占长安...唐末,叛军进入长安已成为家常便饭。
每次失去敌人,对长安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晚唐诗人魏庄曾在诗中描绘过长安城的破败:“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难过。车轮马迹今天在哪里,十二玉楼无处寻找。”
在另一位晚唐诗人郑谷眼里,长安就像一个末世:“秋光看不到旧亭台楼阁,四顾荒凉的瓦砾堆。火力卖不出地力,黄菊花在混乱面前张开。”
[img]54639[/img]
这够了吗?没有。904年,唐朝权臣朱文用武力将唐昭宗逼到洛阳,然后杀死他。为了彻底摧毁唐朝,朱文下令拆除和摧毁整个长安城,有价值的东西被转移到洛阳,所有长安居民都被赶走了。从那以后,曾经繁荣的长安真的变成了一片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重建长安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没有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愿意这样做。
二、关中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怀王发兵征服秦国时,他招募了所有将军,并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的王者。”也就是说,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为什么这么说?当时关中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繁华富裕的地方。早在战国时期,张毅就向秦惠王建议“连横”计时,称赞关中“田肥美,人民富裕,战车万乘,奋战百贸,沃野千里,积累多饶”“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之国”。正因为如此,秦汉隋唐以来,历代都把关中培育成“龙兴之地”,把都城建在关中的长安,自然成章。
然而,经过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持续发展,关中人口急剧增加,土地承载力饱和。人类的过度发展严重削弱了森林的急剧消失、水土的严重流失、土壤肥力的下降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关中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可以说,即使没有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关中的衰落也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长安迟早会被新的王朝统治者抛弃。然而,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多年战争加速了关中衰落的进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隋唐以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得到了有效发展,经济日益发达,人口逐渐密集,有取代关中地位的趋势。@ 隋唐以后的统治者更愿意向东、向南迁移都城。
[img]54640[/img]
三、从战略扩张到战略防御
长安位于渭水以南,环顾四周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或大河可以作为屏障,@ 长安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防守的地方。
幸运的是,长安的历代都城大多采取了对外扩张的战略定位。无论是秦朝、汉朝、隋朝、唐朝,还是前赵、前秦、后秦,
西魏、北周等分裂的地方政权表现出巨大的外部力量,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向外扩张。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统治者不需要考虑防御敌人的入侵。
然而,当国家繁荣时,它可以继续向外扩张;一旦国家衰落,长安就很容易被外敌入侵。例如,在盛唐时期,吐蕃一直被唐朝军队打败,从不敢对长安有任何想法。“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国力下降,驻扎在西南边境的军队也被撤回。吐蕃直接进入,轻松占领长安,占领15天后撤退。
多年后,金人李献甫担任长安县长。他在《长安之旅》中写道:“长安大道上没有行人,黄尘无法承受荆棘。山峰不复存在危险,河浪平坦。”统治者自然不会在没有危险的长安建都。
隋唐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如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除了建国之初对外扩张外,其余时间都采取了战略防御政策,一般不会主动打对外战争。这样,首都就必须建立在“易守难攻”的地方。
为什么北宋在开封建都城?开封有黄河天险。
为什么南宋在杭州建都城?杭州有长江天险。
为什么都城建在明初的南京?南京有长江天险。
为什么元、明、清都建在北京?北京西、北、东都有群山作为屏障,再加上长城的防御工事,简直就是金汤,无懈可击。
长安历史上有哪些政权?不选择长安定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