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582-619年1月20日),字玄深, 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李密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当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阻止了他。他不得不杀死瓦岗军的老主翟让,导致内部不稳定,被隋军屡败。后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战斗而遭受重大损失,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不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杀在熊耳山。
李密决定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洛阳后,他的军事参谋柴孝和向他提出了放弃洛阳、西袭长安的建议。
历史就像一台复印机,总是喜欢重复运动。四年前,作为杨玄感军事参谋的李密也向老板提出了这一建议。
或者复制四年前的情节。那一次,杨玄感把李参谋的建议当作耳风。这一次,李密还让柴参谋的建议从左耳进出。
柴孝和建议李密派翟让和裴仁基分别守卫洛口仓和回洛仓两大粮食基地,然后亲自率领所有瓦岗精英,走两条路,直接带领隋朝政治心脏长安。然后守卫西京、东平河、洛,传播世界。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计划,比攻击洛阳要明智得多。然而,旁观者很清楚,当局也很着迷。此时,李密的思维有点短路,他的两只喷雾眼睛总是盯着对手的教练,已经忘记了教练旁边的警卫。他以两个理由否认了柴孝和的建议。
[img]126440[/img]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下属来自山东。如果他们不去洛阳,他们肯定不愿意去西方。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来自瓦岗的将军都是强盗,组织纪律太差,彼此不相信。如果他们离开,这些人将“竞争雌雄,所以,伟大的事业”。
事实上,这两个原因都是站不住脚的。军令如山倒,作战部队一直是领导指导的地方。没有山东人不去山西打仗的说法。如果你真的想这样做,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凭借李密严格的军纪和他在瓦岗的威望,他不可能想打架,但他的下属不愿意跟随。
第二个原因是问题的核心。通俗地解释这个原因所揭示的潜台词是:李密担心他离开后,他的下属会“篡夺村庄和权力”,造成他的反抗,改变他的生活。
李密的担忧不能说是不合理的。当时,瓦岗军的组成非常复杂。除了李密的蒲山公营外,还有三种类型:以翟让为首的瓦岗老兵、以裴仁基父子为主的官方投降型、以孟让、郝孝德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李密担心,这三类人会在离开后将目前的“联合生产合同制度”改为“分田入户”的单干制度,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门户。
这种担心纯粹是多余的。翟让想单干就不会主动让位,裴仁基的势力也不够单干。至于孟让和郝孝德,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是山王,单干多年,不能形成规模投靠李密。
这时,李密被权力绊倒了。面对诱人的权力,他胆小怕事,开始躺在“保守治疗”的处方上。这种心态与几个月后他谋杀翟让的行为是一致的,因为他担心失去最高权力。
如果李密听从柴孝和的建议,带领数十万军队直接前往长安,很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当时,长安的许多精锐部队都和杨光一起去了南方,防守力量比洛阳弱。而且由于多次开仓放粮,瓦岗军在民间口碑不错,肯定会有人在西进途中不断加入。长安城面对数十万军队,根本无法抗拒。最重要的是,当时李渊还没有起兵。当强大的瓦岗军到达北方时,李渊没有机会兴军,否则他将面临瓦岗军的打击。以李渊的明智,他很可能会选择加入瓦岗,接受李密的领导。如果是这样,历史就翻了个跟头。
虽然这只是一千年后的猜测,但任何结果都是基于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轨迹。
历史上没有痕迹,但轨迹是可以计算的。
李密要去洛阳了。
第一步,他命令孟让带领一支军队在洛阳郊区抢劫和烧毁城外。郊区交界处的居民运气不好,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难民。为了避免战争,他们跑进洛阳寻找伞。这就是李米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人赶进城里消耗食物。
第二步,瓦岗军全线攻击,封锁洛阳市所有进出通道,向城市发起猛烈攻击。
瓦岗军逼洛阳后,越王杨东立即派人向远在江都的杨光请求支援。杨光怕洛阳丢失,立即从关内派出精兵帮助东都。
洛阳是一块硬骨头。李密的老上级杨玄感在这里敲掉了牙齿,失去了生命。虽然李密占领洛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瓦岗寨兵士气高涨,士气高涨@ 攻城拔县,势如破竹,洛阳守军被李密的瓦岗军打得没有声音,没有脾气。后来,他们不得不坚守城市,等待援军。
从北方调来的关内兵被打败后,杨光在河北、涿县等地调兵急救洛阳,同时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5万江淮强队前往东都。
王世充来了,两个敌人相遇了。此后,王李二人在洛阳周围方圆百里的战场上奋战,声震中原。
历史复制: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