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生活在唐太宗贞观末年至武周证圣元年近70年,他们的文学创作高潮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共同执政的第二圣时期。在此之前的太宗朝,诗人团队主要是唐太宗和周围的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相对狭窄。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以“四杰”为代表的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诗坛后,彻底改变了宫廷文人统一世界的诗人队伍格局,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场”
[img]53613[/img]
注意诗歌的风格
“当四杰以同样的才华出现在文坛时,他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改变了文学风格的意识:反对苗条和沮丧,提倡坚强的骨气”。“四杰”倡导的坚强骨气实际上开启了唐代风格理论的先例。
“风骨”一词最初并不是用来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特殊概念,始于南朝齐梁的刘谢提出。刘谢在《文心雕龙》中・在《风骨》一文中,对风骨的诠释确立了风骨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地位,涵盖了文艺语言形式和思想感情的两个要求,涉及时代的风格特征。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为“三曹”、以“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建安时期的诗人大多政治理想高涨,成功立业,成名后代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此外,当时社会动荡,生物涂炭,疾役流行,人多短寿,也让他们哀叹人生苦短。他们的诗不仅体现了刚健的骨气,而且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悲伤。
唐诗的风格是对建安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雄心勃勃、笔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梗概而多气”,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
在与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将唐初史家蕴含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说要发展成“刚健”、“雄壮”、以“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唐诗的风骨论,指出唐诗创新的方向和道路。
“四杰”的审美追求不仅在主体精神上与建安诗人相连,而且直接开启了陈子昂的风骨论。
从“四杰”开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了盛唐诗人追求的艺术目标。
文质并重
唐诗风格的另一层意思是文质兼美。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文学和质量”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刘谢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学思想在初唐时期得到了统治集团文人的继承和发扬。“四杰”无疑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继承前人,走南北文化风格融合的道路,是他们追求的集中体现。
“四杰”在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都有意识地继承了这种做法。罗宗强同志指出:“四杰在这里的主要价值在于抓住盛唐社会强大的精神特征,要求文学反映,将初唐政治家提出的一般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审美要求。”
“四杰”在艺术形式上的继承和创新也坚持文质并重的原则。虽然他们在理论上纠正了梁诗风,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在继承上进行了创新,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文学史上,人们对文质的顾此失彼,造成了文学的畸形发展。有些形式太华丽,但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有些内容太紧张,这是不可取的。
“四杰”继承和发展了同等重视文学质量的传统。他们注重情感与事物的内在联系,注重情感的生发特征,强调文学的抒情功能,使文章的内容不会扭曲和生动,语言的美就像老虎的翅膀。
[img]53614[/img]
王波从感悟和兴奋的角度探讨诗歌的抒情性;罗宾王经历了曲折、求仕、闲暇、入幕、参军、起义。他复杂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越来越深的体验,对诗歌的抒情特质有了特别深刻的体验。
“四杰”从情感兴起的角度探讨诗歌创作的抒情特征,是陈子昂“兴寄”理论的先例。因此,陈子昂的风格理论和兴寄理论是“四杰”诗歌的向前发展。
以赋为诗
“初唐四杰”追求雄伟刚健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形式创新上表现为赋予诗歌。
闻一多精彩地讨论了“四杰”之所以被赋予诗歌:“他们曾经是两京和成都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通过放纵市场来改变宫廷的堕落,大胆而不是羞怯,自由而不是收缩。他们的歌声需要开放和关闭的节奏,他们必须把赋予诗歌作为诗歌。”
这是审美传达和旧制改造的需要。如果他们想用市场意识代替宫廷意识,这一内容的要求必须采用相应的形式机制。
大、强、长是赋作为形式的特征。“四杰”是一批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情感冲决机制、诗歌内容突破形式、改变诗歌一般手法、转用赋体的人才。以赋为诗,形成壮丽的审美境遇,改变诗歌的小家风格,形成大家的精神,具有诗歌的审美史意义。
初唐四杰的诗文有哪些特点?初唐四杰对唐诗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