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中国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这首诗以诗人的生活经历、经历和心灵为中心。前半部分反复讲述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表达了创新政治的愿望,坚持理想,永远不会与邪恶势力妥协;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3352[/img]
全诗运用美丽香草的隐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华丽的文学才华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诗歌形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注释是东汉王毅的《楚辞章》、《楚辞集注》南宋朱子、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后世影响
《离骚》是中国爱国诗歌的开创性作品,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后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有后世文人都崇拜这首长诗。唐代大诗人李白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像《离骚》一样,李白的许多作品经常编织大量的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形成象征性的壮丽画面。
1926年,中国现代文学创始人鲁迅出版《犹豫》时,以《离骚》诗为书前题词,表明屈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的巨大影响。
《离骚》在文学史上创造了“楚辞”(即骚体诗)的体裁。后来,汉魏甚至以“骚”概称楚辞。《山海经注》引用《天问》《远游》,都叫《离骚》;梁的《文心雕龙》有《辨骚》一篇,包括所有的《楚辞》作品;梁的《昭明文选》列为“骚”类,包括《离骚》、《九歌》、《九辩》等;宋的《楚辞集注》一卷到卷五,总称为《离骚》,后称为《续离骚》。
[img]53353[/img]
其他像明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明黄省曾经有过《骚苑》、明张之象《楚骚绮语》、清贺宽的《饮骚》等书,都是关于楚辞的。《离骚》成了楚辞的代名词,《骚人》也成了诗人的代名词。
《离骚》对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殉难无悔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的隐喻和悲秋悲伤逝去的传统上。《离骚》诗中所蕴含的无悔牺牲的执着和坚韧,激励后世诗人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会,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爱情。后世诗人也继承了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品质的比兴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也源于《离骚》。
《离骚》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昭明文选》的传播,《离骚》在日本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它也很早就传入朝鲜和越南。自1852年德国费兹曼在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以来,在欧洲一直是德国的翻译《〈离骚〉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的两首中国诗出版后,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等翻译相继出现,有的翻译不止一本。
《离骚》的后世影响: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