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除了拓展领土外,对辽朝的贡献在于政治制度的完善。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此外,阿宝机时期建立的官制最终使辽在部分汉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官制。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随着辽的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民族的事务,辽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也就是说,北方和南方的官制。
[img]51776[/img]
辽代北面官制
主管军政机构为北、南枢密院,又称契丹、汉枢密院。
北枢密院: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泉、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都属于。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北枢密院的组织结构如下: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使、签署北枢密院等。还有帮助人员的北院和北院副都。
北枢密院隶属机关有北枢密院中成司。
由于掌兵机武泉群牧之政,北枢密院有军政关决权。
《金史》卷75《左企弓传》:“辽故事,军政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
需要注意的是,在辽中央南北官制中,只有契丹(北)枢密院、汉人(南)枢密院,而没有《辽史·百官志》中列出的“契丹南枢密院”。据《辽史》81卷《萧孝忠传》报道:“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密治之,孝忠奏日:一国二枢密,风俗不同.”。
北、南宰相府
北、南宰相府、北、南枢密院是皇帝的辅助机关,其职掌: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皇室四帐世给予选举。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国叔五帐世给他选”。但根据《辽史》各传记载,北府宰相多为萧氏(后族),南府宰相多为皇族。
北、南宰相府的组织结构为:设北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
北、南大王院
北、南大王院最初是迭拉部夷离堇,太祖分迭拉部为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王。他的职责是:“分掌部族军民之政”。他们都被赋予服役和劝说耕作作物,并承担了行宫调鲁多的马、衣等用品的贡献。
其组织结构为北、南大王院下领三司。
北南大王院设:北院大王,知北院大王,北院太师,北院太保,北院司徒,北院司空,北院郎君。
下面有三个部门:北院都军司。掌北院从军政令。北院统军使、北院副统军使、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北院详稳,北院都监,北院将军,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事务。北院都部署,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的职掌和组织结构与北大王院基本相同。
宣徽北、南院:为太宗会同元年设置。“掌北(南)院御前应之事”,称为“宣徽视工部”。
夷离毕院:执掌刑狱,称为“夷离毕视刑部”。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设都林牙、林牙承旨等官员。
敌烈麻都司:负责礼仪。“敌烈麻都视礼部”。
北御帐官和诸帐官
北方的御帐和诸帐官是由于辽的四时制钵习俗而来的。“辽之先世,无城郭,沟池,宫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官不得不谨慎。”。其内部机构包括侍卫司、近侍局和北南护卫
府、奉晨司、三班院、宿卫司、禁卫局、宿直司、硬寨司等机构。
[img]51777[/img]
南面官制
辽在中央设南面官制,“治汉人州县、租赋、兵马”。
《辽史·百官志》说:辽“既得燕,代十有六州,用唐制,复制南方三省、六部、台湾、庭院、寺庙、监狱、诸卫、东宫的官员。有志皇帝的盛制也是为了吸引中国人。”。南方官员的任命主要是汉人和契丹人。南方官员采用唐宋官制,逐渐增设。
三师府:下置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府:下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三师为荣誉称号,属虚职。
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由辽太祖时期的汉族儿司演变而来。设立枢密使、副使、知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时置官,兴宗重熙十三年(104年)改为中书省,有中书令,大丞相,知中书省事等职。
门下省:设侍中,常侍,散骑常侍,给事中,门下侍郎。
东上阁门司:设置东上阁门使、副使。
西上阁门司:设西上阁门使、副使。
通进司:设左右通进。
登闻鼓院:设登闻鼓使。
尚书省:太祖时初设,左右尚书。其官职有尚书令。
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
六部分:《辽史百官志》只列出了几个官职,具体官职和六部机构的设置都没有记载。根据辽代碑刻和墓志铭,补充如下:
官部:设立官部尚书、令史、主事、郎中。
户部:设户部使,户部判官。@ 还设四曹:一日户部;二日度支;三日金部;四月仓部。
兵部:设兵部尚书,兵部侍郎。
工部:设工部尚书,工部侍郎。
刑部:设刑部尚书。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设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掌纠察百官。@ 北方官员中的中丞司也有责任纠察百官。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设有翰林都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等职位。
国史院:掌修国史。设监修国史、史博物馆学士、史博物馆修编、修国史等职务。
宣徽院:掌御前应之事。@ 还有宣政殿、观书馆、昭文馆、崇文馆、乾文阁等。
[img]51778[/img]
北方官制的汉化趋势
辽北面官制的汉化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北方官员的职掌往往与南方官员一致,二是在北方官员制度中建立了与南方官员制度相同的组织。
《辽史·百官志》说:“所有辽朝官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官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警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着讨论象师。朝廷以上,事简职业,辽兴也”。
本文总结了辽北面官制的特点,以及北面官制在职掌中的汉化趋势。其职业掌握基本上是根据唐代中央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六个职能发展起来的,但名称不同。其中,北南枢密院在上述职业部门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是辽代的宰辅机构。作为北南枢密使,有时也是北南府宰相,比如圣宗朝的韩德让。
辽朝中后期,打破了契丹人过去只能当北面官,汉人只能当南面官的现象,为数不多的契丹人担任南枢密院(汉枢密院)的枢密使。汉人也在北枢密院工作。如高正,任北枢密院副使。时值辽圣宗统和29年。说明北南两套官制在共同治理辽朝内政外交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辽北的官制已经开始向汉化转变。
多元化的地方行政机构
辽朝采取“因俗制”的方针,在契丹族、奚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采用部族制,而在汉族实行州县制。辽灭渤海后,建东丹国,其官制沿袭渤海旧制。
辽代迅速从最初的奴隶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为了应对社会发展和政权稳定,中原汉族政治制度部分或全面接受,政治制度运行灵活运用。北、南两种官制和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及时实施。辽朝统治者不仅借鉴了汉人的有益成就,而且保留了契丹民族的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两个主要民族的权益,巩固了政权的稳定。
南北面官制是什么?辽国为什么要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