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1年,一位名人(天天死人)去世。这个人是北汉的礼部侍郎,属于实际的二级宰相。对于北汉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是一个大礼包。为什么是巨大的损失?郑巩是皇帝的心腹,是他的智囊团。可惜这么重要的人死在别的地方。至于礼包,要从头说:
这一年,后汉灭亡,节度使刘崇郭威称帝,成立后周,还杀死了原本当皇帝的儿子刘云,@ 愤怒之下,又建立了一个汉政权,因为它位于北方,历史上被称为北汉。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唯一的小国。地小民贫,以复兴后汉为宗旨,与辽国约为父子之国,以谋取生存空间。
刘敏(原名刘崇)称辽帝为叔叔,自称侄皇帝;辽国封刘敏为大汉神武皇帝。依靠这种特殊的关系,辽国和北汉同意,一旦中原政权(后周)攻打太原,辽国必须给予军事援助,北汉每年要交换10万元。北汉和后周有很多战争,胜少败多,但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北汉只有河东十二州,盛唐有27万多户,但此时已经不如以前了。每年还有很多10万元的供奉,但北汉同意了这个不合理的要求,以赢得辽国后周的支持。
为此,北汉派出了最重要的大臣郑巩,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据《晋阳见闻录》记载,郑巩到达辽国上京,辽帝恩礼周厚。辽人很会喝,以酒池肉林为时尚,从上到下都是好酒,特别尊重能喝的人。至于当时的辽帝耶律静,更是嗜酒如命,有时要喝到七天七夜才罢手。郑巩本人也很会喝酒,但他经不起上辽帝,下群臣的恶意猛灌,最后,宴会结束时,他只能被抬出去。一夜之间,喝到两肋溃烂,死在帐篷里。他垂着马车去辽国,这一次,他只能横着从马车拉回北汉。
郑巩的出使,让辽国人看到了北汉的完美诚意,从此,辽国人帮助北汉,直到北汉自我缩小,再也无能为力。
抛开民族偏见,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敬酒习俗。只要是宴会,无论是喜宴还是丧宴,总会有敬酒。以喝酒为荣,以喝醉别人为荣,以让不能喝酒的人喝酒为荣,甚至有些人还在享受对方的痛苦,这就是敬酒。其实有些人的恶意很难猜测,我觉得无非是想让人出丑,或者更糟。有些人担心他们会因为不接受别人的敬酒而失去友谊,但事实上,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他们出丑甚至失去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辽人绝对不是北汉的朋友。(当然,确实不是。)
解密:谁是历史上第一个喝酒喝死的外交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