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即封建时代的宫廷医生,又称御医。御医和太医都是官名,太医出现较早。秦设太医令,程,掌管宫廷医事,其下有侍医,其他宫廷医生统称太医;御医是医官系统中的一个等级,最早出现在晋书中。后来两者都演变成了宫廷医生的代名。御医流派,即以历代宫廷御医为群体的中医流派。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5246[/img]
御医的源流及组成
御医的产生是随着专制政权的产生而产生的。《黄帝内经》中的天师岐伯精通医道,为黄帝服务,可以算是御医第一人。然而,《黄帝内经》一书是假托黄帝的作品,黄帝只是一个传说,所以岐伯的存在并不真实。《周礼·天官家宰》中最早的文献记载:“医生掌医之政令,聚毒药共医...溃疡医掌肿溃疡、溃疡、金疮的祝药,杀之齐。”
然而,钱穆先生多次测试《周礼》是“战国时期一位不知名学者伪造的一本具有详细具体制度的‘东方理想国’的伪书”,其医官制度与后人大不相同,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参考《左传》、《国语》、《诗经》等同时期的书籍,春秋以前大部分都是医巫蒙昧,甚至在战国时期的文献《楚辞》中还是能看到这种蒙昧状态的存在。
根据《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秦国出使晋国为晋景公治病(当时古人多为单名,前加职业),被称为全职医生。他代表国家出使其他国家,为其他国家的诸侯诊断疾病,也可以认为他是历史上最早看到的真正的御医。
[img]45247[/img]
医官是先秦时期御医的主要来源。夏、商、周时期巫、医不分,巫中通晓的医术人员为巫医,负责统治者的健康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解体,知识也从统治阶级解放,是官方学习,在四个领域学习,此时宫廷医务人员也由单一医生到医生和著名的民间医生,但主要是原医生制度。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以看出,扁鹊作为民间医生参加了多个诸侯国的统治阶级医疗活动,并被文献记载。
从秦朝到南北朝,御医的来源又多了征辟,《汉书·两龚传》载道:“偷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征辟的对象是有师承、有名的民间医生。这一时期的医学传承模式是由家庭传承人授予的。业医家族和名医传承人为宫廷医疗输送了大量人才,如曹操在三国时期征用华佗为侍医;南北朝著名的东海徐氏八世为医,代表著名艺术家;姚僧垣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搬到了太医令。@ 汉代以“医待诏”为咨询性质的医务人员。
隋唐以来,御医的主要来源是官方医疗机构的培养和征辟。医学教育最初出现在南北朝,但由于政治跌宕起伏,没有形成规模。隋时期,官办医学相对发达,人员最多达580余人。从那时起,官方医学代代相传。经过多年的系统培训和层层考核,成绩优异的医生可以被提升为皇家医生,为宫廷服务,初步满足宫廷的需要。然而,他们仍然时不时地征服民间医生,尤其是当皇帝生病时。当皇家医生束手时,当地官员保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医生,只有经过皇家医生的评估,真正的学者才能诊断和治疗皇后。
御医有什么样的源流和组成?谁是古代第一个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