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执政,政治腐败,自然灾害不断。汉灵帝中平第一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开始了近百年的战争时代。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5025[/img]
184年(甲子年),张角会见信徒,3月5日,以“天已死,黄天当立,年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天”是指东汉,“黄天”是指太平道,根据五德的推测,汉是火德,火生土,土是黄色,所有信徒都把黄巾绑在头上作为标志,象征着要取代腐败的东汉。一方面,张角派人在政府机关门口写“甲子”二字,另一方面,他派马元义到洛阳勾结宦官,想要内外合。
然而,起义前一个月,名叫唐周的门徒张角告密,供认了北京师傅的内应马元义。官兵大力逮捕信仰太平道的信徒,杀害了1000多人。由于突发事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生灾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乱。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北方冀州地区的“人公将军”亲自领军作战,而张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托则在豫州转战。一个月内,全国八州二十八县都发生了战争,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
汉灵帝派皇甫松、卢志、朱军带领中央军队压制,并要求地方州县政府和强大的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虽然黄巾军的主力军很快被击败,但其余的仍然分散在各地。随着山贼和土匪的出现,汉朝的中央军队筋疲力尽。
188年,汉灵帝采纳了刘燕的建议,将负责监督各县的刺史,赋予地方军政权力,加强对各县的控制,并将部分刺史提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国家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然有利于镇压地方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时,掌握地方权力的国家牧羊人和刺史已经分开,不再受朝廷控制。比如益州牧刘燕割据巴蜀,用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在朝廷的不断衰弱下,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开启了群雄分离的局面。
[img]45026[/img]
汉灵帝于188年去世,戚宦之争再次发生。宦官简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将军何进,改立王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成功继立后,何进和袁绍等士大夫试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等宦官。何进还让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之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尽管困扰东汉数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已经结束,但也方便董卓率军入都,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184年,黄巾之乱平息,但各地仍有小规模叛乱。直到188年,起义才再次发生,但这一次,不仅是黄巾军,还有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根、苦、刘石、平汉、大洪、司隶、元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众多分散的势力。
为了镇压混乱,汉灵帝决定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要大臣担任,使其拥有地方军队和政治权力,以增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容易控制地方政权,有效地压制黄巾的剩余部分,并召集孙健、刘备、关羽、张飞等地方义勇军参战立功,但混乱要到东汉后期才能平息。
黄巾之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成为三国乱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