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宋代有两个机构:中书和枢密院。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宋代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中书、枢密院“对文武二柄,二府”。二府制的特点是文武分权。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4596[/img]

中书

宋代的“中书”和唐代的“中书门下”性质一样,是宰相办公的地方。除了中书,尚书和门下的名字虽然存在,但已经成为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宋初遵循唐末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都可以加上这样的称号作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位省长,品位高,往往“缺而不置”。

元丰重组,以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其实往往是一省,次相因为请愿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首相一度改为太宰,次相少宰。

南宋初年,尚书左右仆人以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为宰相,门下的侍郎和中书侍郎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废除尚书左右宰相。根据首相的说法,这三个省已经合并为一个省。孝宗时,他只是将尚书左右仆人的平章事改为左右宰相,参知政事没有改变(左右宰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宋为中书长)。

宋代也有一些特殊的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强的时候,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曾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当南宋韩愈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使用军国“重”事称号,加上“重”字,权力受限,只能过问重事;使用“同”则权力不专。蔡、韩的称号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伎俩,不是宋朝常制。枢密院的起源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唐末枢密院在三省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在宰相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以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杀死了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用文人作为枢密使;同时,将枢密使从全面掌权转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制度,建立了专门从事武术的枢密院和枢密院,使这位官员成立。二府制下枢密使,分宰相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宋代枢密院长自称“本兵”,侵犯了原军事部门的权力。

[img]44597[/img]

枢密

枢密院长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字(署)、同签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在重组过程中,有人建议将权力合并到兵部,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所以专命官统一,相互维护,何能废除呢?因此,元丰改制时只保留了枢密院这一机构。宋代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常用文人充当,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两府的分合

宋代有“宰相”的说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相是指宰相,仅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门下侍郎、尚书右仆、中书侍郎,以及南宋尚书左右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与政治事务、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院副院长,合称“执政”。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所以没有宰相和枢密使。后来,由于使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因此在庆历年间,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南宋时期,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一些权臣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尚未定制。宁宗之后,宰相和枢密使成了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为了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影响了皇权。


宋代有两个机构:中书和枢密院。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宋代有两个机构:中书和枢密院。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

  • 宋真宗亲手为三个男人戴花有什么暧昧?宋真宗秘史
  • 为什么宋真宗亲自为大臣戴花?宋真宗即将前往泰山封禅,命令中心让陈尧老留在东京,马知节是大都市的巡逻大使。在离开首都之...

  • 赵光义是怎样成为皇帝的?宋太宗继位之谜
  • 赵光义的真名是赵匡义。后来,他改名为赵光义,因为他避开了他的兄弟宋太祖。在他的兄弟中,除了早逝的人,他排名第一。他比...

  • 出身武官的枢密使狄青:宋代唯一一个以文制武的例子
  • 五代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柯,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当时,军队几乎形成了建立皇帝的习惯。回顾这种习惯的来源...

  • 大宋王朝的传奇奸臣贾似道:一代权臣的误国之路
  •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离不开许多才俊之士的共同努力,一个王朝的灭亡,同样由于一群群的蛀虫侵蚀所致,如夫差时期的伯海为秦...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

  • 宋代最后一位皇帝:先投降,再出家,再被杀
  • 杜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儿子:杨淑妃出生的赵是7岁,全皇后出生的赵显4岁,余修容出生的赵敏3岁。谢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