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无法解读(无法获取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审美“失语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解释呢?既然是审美,除了一些主观因素外,必然会有一些客观的判断标准。根据我平时的一些经验,我借用了六个方面来评价菜肴的“色、香、味、意、养、形”,试着谈谈如何解读篆刻作品,这可能会激励一些刚开始涉足篆刻的朋友。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2524[/img]
一、“色”。
主要是指视觉效果和观感。面对篆刻作品,首先要着眼大处。在解读作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章法要看分红布白是否视觉平衡,是否醒目,是否安全停止,是否生动。字法取决于篆刻是否统一和谐,是否变形,是否夸张,是否相互照顾和呼应。刀法取决于技法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自然,刀笔是否融合到位,轻重徐疾是否富有节奏。@ 首先要把握大视觉效果的基本定位。
二、“香”。
指的是“香气”,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觉效果。在篆刻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篆刻作品的“气”或“气息”。要看作品是否有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村野气、江湖气、寺庙气、疯狂气、奇气,甚至暴怒、俗气、匠气、习惯。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远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气息是作品气质品味的体现,往往是判断篆刻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
三、“味”。
是味道,落在篆刻作品上,是作品的风格定位,是醇厚还是辛辣,是优雅安宁还是生机勃勃,是寓意于拙还是空灵淡定,是难咽还是味滞杂陈,是嚼蜡还是回味无穷,是清淡还是呛鼻。虽然酸、甜、苦、辣各有所爱,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把握好调味温度,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在解读作品时,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我们也应该尽最大努力成为一名美食家。
[img]42525[/img]
四、“意”。
它指的是意境、意境、意境、意境和创意。“意”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写意还是工整,缺乏意境和趣味性的篆刻作品都是不成功的创作。意图昂贵自然,避免做作或意图过于明显。
五、“养”。
指营养。就篆刻作品而言,是指作品的根源和基础,取决于取法是否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是否根发红,是否缺钙软骨缺铁贫血,是否脂肪过剩导致痴呆脂肪,是否营养不良和抑郁,是否内分泌失调导致豆豆满脸,是否气结虚火,是否早熟,是否夹紧,是否营养失衡。
六、“形”。
它指的是形状、形式和风格,以及一些可视的外部特征。篆刻三要素的章法、字法、刀法都会通过一定的“形”来表现。我们需要看作品中使用的形式是否合适(如随机形状、加分栏是否适当使用),阴刻和阳刻的使用是否合适,印刷布局是否合理,章法刀法是否协调到位,边栏和印刷是否和谐等等。
以上六个方面的发挥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此外,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之间也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如文学绘画艺术理念、书法、音乐舞蹈旋律节奏、建筑雕塑空间结构等,所有这些,为我们提供更广泛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印刷”,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 解读篆刻作品的过程复杂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读是“二次创作”。当我们掌握了一套解读路径,从外到内分析理解篆刻作品时,解读过程就成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好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古代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