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与雕刻(包括凿子和铸造)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汉字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锐利,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春秋战前,篆刻印章称为“印章”或“印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印章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用印章统称印章”。这就形成了皇帝用印章称为“印章”或“宝藏”,官方印章称为“印章”,将军用印章称为“印章”,私人印章称为“印章”。
[img]42516[/img]
篆刻的「篆」文字,古代写作「瑑」,从玉字旁边。所有在玉石上雕刻的凹凸图案都被称为“竹子”。后来,竹子和丝绸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写作用具,所以篆刻的形象也从“玉”改为“竹子”。事实上,在古代,所有属于雕刻玉、雕刻石、雕刻竹、铭铜的范围都可以称为“篆刻”,印章的雕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img]42517[/img]
秦始皇时,全国书体综合整理,书分为八体,印上的文字叫“抄印篆”;王莽定六书时,被称为“缪篆”,从此将篆书定为印章印章的字体。唐宋时期,由于文人和墨客的喜好,虽然印章制度发生了变化,但印章仍以篆书印刷。直到明清时期,印刷人众多,篆刻才成为以篆书为基础的艺术形式。篆刻也从广义的雕刻铭刻转变为狭义的印刷治理。这种印刷学也直接被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印章的雕刻只是一小部分,在古代还有什么可以称为[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