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说到中国历史,哪三个短命王朝贡献最大?

说到中国历史,首先可能是汉朝、唐朝和宋朝。这三个朝代历史悠久。汉朝400年,唐朝290年,宋朝320年,政治经济水平确实很高。但事实上,中国历史的塑造者不是这些帝国,而是一些短暂的王朝。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1、秦朝

[img]38729[/img]

秦朝只有15年,做了两次,但都是硬菜,统一就不说了。秦始皇修长城、开灵渠、同轨车、同文书、千里驰道等。,使中国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有1000多个国家和几十个战国时期。一旦分裂,就会有冲突。一个冲突是你打我,我打你。秦朝实行县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心,中原没有小王国。中国在制度上是不可分割的。

后来的汉朝基本上是秦朝。秦朝为汉朝的一切铺平了道路。长城建成,道路通畅,灵渠开通,制度制定。在县制上,汉朝还想开倒车。刘邦想分封世界。最后,有人反对,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半分封半县制。最后,七国之乱,使孙子汉景帝陷入困境。

2、隋朝

[img]38730[/img]

与秦朝惊人的相似,隋朝只有40年,也是第二届政府,第一代隋文帝杨健,第二代杨迪皇帝杨光。所有的工作都是艰苦的工作,统一中国,结束动乱,三个省和六个政治部门,以及基础设施中的大运河。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

在过去,选官制度被称为察举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好的,你可以推荐它。那是谁?一定要检查你的亲戚,或者你有钱。没关系。没钱的人会检查你吗?@ 隋以前都是大家庭,袁绍家是四世三公,上层建筑都是这些大家庭承包的。这样,社会就没有流动性了。在这次科举考试之后,每个人都无法用自己的能力来垄断大门阀。

唐朝复制了隋朝的一切,实现了繁荣。李世民还每天发送朋友圈,嘲笑杨光,召开隋朝的批评会议,说杨光赢得了王位。这是河流和湖泊的规则,那些利用它的人往往不得不再踩一脚。但没关系,不管怎样,他们是亲戚,互相黑是很正常的。

3、后周

[img]38731[/img]

秦隋时期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后周是什么?唐朝结束后,宋朝并没有立即继续下去。唐宋之间有一个七八十年的动荡时期,叫做五代十国。也就是说,五代前后改变,周围有十个分裂的王国。这个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那么下周你做了什么贡献呢?

要说这个,我们必须了解宋朝的特点。与汉唐相比,宋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文人王朝,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将军的地位下降。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酒释放军事力量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地标性的武将权力交付事件。但事实上,武术官员的地位从下周开始下降。

柴世宗柴荣一上台,就整顿了军队,处决了70名逃跑的将军。这在五代是非常罕见的。五代是一个有枪就是王的时代。没有人敢有这么多将军。后来,柴世宗安排文官进入枢密院,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这意味着文人开始掌权。

宋朝建立后,基本上是按照后周搭建的架子走。@ 赵匡胤被认为是代周建宋。宋并没有破坏一个旧世界,然后建立一个新世界,它只是按照后周的框架继续建设。

为什么这三个王朝改革最大却最终迅速灭亡?
这是改革的风险,是冒犯人,是大手术。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利益,会导致动荡,当他们这样做时,世界已经被注射到预防针中,自然很容易接受一些。后来者可以从微调中吸取一些教训。

@ 中国历史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是一个大胆创新的短命王朝,然后是一个继承微创新的大帝国。


说到中国历史,哪三个短命王朝贡献最大?说到中国历史,哪三个短命王朝贡献最大?

,,,,,,,,

  • 秘密:北齐历史上的动物王朝 皇帝没有善终
  • 北齐王朝揭秘: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

  • 刘玄短命宣汉王朝皇帝
  • 更始皇名刘玄(-25),名字圣公,南阳蔡阳(湖北省枣阳县西南部)人。刘玄原本是西汉皇室,刘秀的族兄。他的祖父是苍梧太守刘利,...

  • 大富豪沂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手起家致富的人
  •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世界级的富人,他们要么因贪婪而致富,如小沈阳、刘瑾,要么依靠皇权致富,如邓通、梁冀;或者抢劫致富...

  • 宋哲宗,北宋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雄心勃勃的皇帝很少 不惧辽人
  • 宋哲宗赵旭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坐在法庭上看起来很庄严,他的言行不失帝王的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温暖,进步...

  • 为什么三国后期武将一代不如一代?
  •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由小说《三国演义》所赐,这一时期的历史名人,在民间普...

  • 从现有史料可以看出,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香料植物?
  •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香料植物。由于地域限制,中国土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