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用于相习,具有完整性和结构凝固性。就字数而言,成语大多是四个字,但也有三个字,比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比如“既来又安”、“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比如“冒天下之大不恭”、有八个字,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新”,还有九个字,十字甚至十字以上。成语言简意丰富,使用得当,能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成语简意丰富,使用得当,能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成语的含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8628[/img]
为什么成语中有很多四个字?这大概是四个字容易上口。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四字句多,古代历史《尚书》也有一些四字句。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姓、千字文,其中后两个都是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虽然这是一本训蒙书,但也足以说明四字句被人喜爱和喜欢背诵。前面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成语较少;特别是少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当日本人说汉语时,有一种说法是“四字汉语”(见1978年版、吉田升编写的《中学现代汉语》),也有一些被称为“四字熟语”(见1978年版、今泉忠义编写的《中学汉语》)。然而,他们被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的例子。在我们看来,有些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我们没有这样的说法。如“左向右”、“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回答”等。再比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都当成“四字熟语”,我们不同意。“春夏秋冬”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中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如此,成语显然有四个字,这是不可否认的。例如,在以下成语中,根据它们的来源,它们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这些成语是精炼非四个字,形成四个字的成语,并尝试以下成语与它们来源的关系:
[img]38629[/img]
(1)明察秋毫:“明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
(3)事半功倍:“今天,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挂。故事半古的人,功倍之,但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最后一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他们的剑从船上掉下来,突然契机(刻)他们的船说:是我的剑从哪里掉下来。船停了,从他们的契机中寻找。船已经走了,但剑不行。如果你求剑,你会感到困惑吗?”(《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能差: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三戒》的文章,其中一篇题为《黔驴》。“黔驴技能差”是从本文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我们的扫帚千金:(或“我们的扫帚自珍”) 家里有一把扫帚,享受千金,斯不自见之患。”(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面的角度来看,成语的四个字是非常明显的。或者把比四个字多的话减少到四个字,比如“观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个字合并成一个只用四个字的句子,比如“事半功倍”、“我的女儿”。或者把一个词多的故事写成四个字,成为一个成语,比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差”。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改成四个字比较麻烦,只好放弃作为引导语。比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句话叫“先忧后乐”,意思很好,但由于字数多,没有形成成语。我们只能把它当作警句,有时还会引入文章。而且比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住,就能成为成语。而同样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是四字,成了成语。
为什么成语以四字为主?古代史书有哪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