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城墙的结构都是夯土。我国原始社会早期城市的墙壁,其夯筑技术比较粗糙。具体表现为夯层厚(一般厚约10cm,最厚可达30cm),不均匀,夯不够紧,有时采用简单的堆砌形式,墙体坚固性差。夯筑过程是先筑高约1.2米的矮墙,然后在这面墙的内外分别积土斜夯,待筑到上面的墙顶后,再在其上筑第二层矮墙。这样重复,直到达到所需的高度。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这种城墙的外墙很陡,通常与地面的角度约为50度。内壁表面为15-25度缓坡。据推测,这是为了增加墙体的后推力。因此,城墙基础的宽度通常在10-30米左右,墙体的高度约为8-10米。例如,可以看到湖北省荆门市的马家古城和湖南省丰县的头山古城。
[img]38620[/img]
在台地上修建的古城往往以台地周围陡峭的墙壁作为城墙的一部分,只需从城市地板上修建2个高度~作为城墙顶部的3米夯土平台,有时还会在这个平台上建造房屋。利用城内外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地面高差,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事半功倍。由于这类城市内外高差常达5米以上,城门入口处的道路呈斜坡,如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古城所见。
筑城使用的夯土相当纯净,多为黄砂土或黄灰色胶泥。只有章丘子崖古城的土壤中掺有料石,枫县城头山古城的夯土中夹有鹅卵石,这是少数特例。
建筑技术在周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时夯层厚度已降至8~10厘米,非常均匀,一般采用建筑形式,墙体内侧坡度由平缓变为陡峭(角度约1.4)。墙壁的坚固性大大提高,不仅能抵抗强大的冲击力(如抛石、冲车……),还能承受长时间的水浸(如决河灌城……),不会坍塌。在《左传》和《史记》中,这类案例大多有所载。如《史记·赵世家》:“赵襄子...让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按“版”为筑城夯土夹板,长八尺,高度不明(估计在1.5尺左右)。史书的描述表明,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工具,也是衡量尺度的重要单位。
[img]38621[/img]
夏都统万城是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之一,在夯土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砂石灰。它们形成的三合土比普通夯土更坚固,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这是建筑材料的重大改进,也是使用这种新型建筑材料的最早例子。但它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后代的城墙建设中。@ 记载中还提到,当时已经实施了“蒸土筑城”,这可能是因为夯土在筑城前暴露在阳光下,以去除其中所含的碱质。或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热水和泥浆,使土壤均匀湿润,夯实时可尽量减少土壤中的小孔隙和缝隙,以增强墙壁的密实性和牢固性。
据北魏李道元《水经注·漳水》报道,十六国时期以后,赵石虎都在叶城,“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一楼百步”,这是文史和城墙砖的早期记载,是局部还是内外都不清楚。至于南方城市,江苏镇江附近有“铁瓮城”。这是一个墙墙内外包砖的小镇,据说建于三国东吴孙权。然而,经鉴定,建造的表砖非常混杂,只有少数人在东晋刻有“罗城”字迹,这是原始的或自我处置的,目前很难得出结论。
到了唐代,城墙上确实使用了陶瓷砖。但仅作为单板材料施用于城门附近和高台建筑台基表面,如唐长安大明宫遗址。此外,在上述江苏省扬州市唐罗城南墙城门和瓮城遗址中,东墙下部的灰色陶瓷砖残留了16层,并逐层叠加,如北宋李警撰写的《法国砖制造制度》所示。
大部分古城墙都是夯土,后来建筑材料有什么重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