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意味着“巡游世界,抚军安民”。早在南北朝,名将大千就随太武帝拓跋涛北伐,大败柔然。太武帝诏他“巡抚六镇,防寇”。唐代,巡抚正式成立为职官,称为“巡抚使”。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宋朝以后,巡抚这个词在历史上很常见。现在提到明清的官职,明朝是派往当地检查监督的官员。清朝正式将其定为省级高级职位,掌握省级军政权力,官阶从二产品出发。如果加兵部服侍郎衔,则达到二产品。
[img]37577[/img]
侍郎,西汉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是尚书的官员中令,任一年为尚书郎,三年为侍郎。隋唐时期,六个部门负责国家政务,每个部门都有一个侍郎协助尚书管事。到了清朝,他的官阶是二品。
瞿蜕园在《历代职官简介》中提到,“侍郎的名字始于汉代,原本是郎官之一。郎后来的廊字,在殿廊里侍立,有这个名字。”
第一次见到“侍郎”的称号大多是在《出师表》中,董允以侍郎的名义随千古名篇而传。
历史上著名的权臣小沈阳也崇拜侍郎。在影视剧《铁牙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指着狗问小沈阳“是狼(侍郎)是狗?”这一幕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二品官阶来看,两者谁更有可能成为总督?这应该从两者的职责范围开始。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总督在管辖范围和官方阶级方面都高于巡抚,许多说法错误地将其归类为上下级,但事实上,两者都属于中央政府直属的官职,直接由皇帝派遣,总督没有权力派遣巡抚。不仅如此,两者被称为“监督”,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权力,但他们相互渗透,相互限制。
乾隆曾经说过:“总督系专门从事军政工作。各省一直都有参革文员和地方事件,都是巡抚的头衔,和总督一起玩。”光绪年间,仍有“总督重典兵,巡抚专治官治”的说法。也就是说,总督注重军事,巡抚注重民政,所辖范围和事物都有一定的交错。
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记载,巡抚一般有责任“宣布德意,抚安军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评估群官,以诏废除总督”。巡抚在管理辖区的过程中,往往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管理经验。
[img]37578[/img]
这样,从巡抚晋升到总督是合适的,无论是从官职晋升、所辖事务还是经验能力。因此,在清朝历史上,总督大多是由巡抚晋升的。袁世凯从山东巡抚晋升,后来接替李鸿章拜直隶总督。
再说侍郎。前面提到侍郎是尚书的官员,也就是副手。两者都是部级官员,六部主任官称尚书,副主任官称侍郎。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尚书的职责。
商人,手掌,顾名见义,是掌管文件的,所以也叫掌书。秦汉初有“六尚”。隋朝以后,尚书是六部长官。元代六部改为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以尚书为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提高了。
到了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门,六部之名遂废。宣统三年,开始把尚书改成大臣。《张衡传》有词,上书乞骷髅,征拜尚书。
[img]37579[/img]
明朝六部尚书的权利和责任都很大。皇帝要经过六部,全国事务要经过六部,兵部尚书甚至有权下令监督。清朝时,六部尚书无法直接下令,其权利和责任要小得多。
更重要的是,清朝六部的尚书侍郎不得不单独向皇帝演奏。也就是说,清朝的尚书和侍郎的关系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总督和巡抚。不同的是,侍郎名义上仍然是尚书的官员,与尚书有上下级的关系。
作为尚书的官员,侍郎的管辖范围和尚书一样,负责各部门的具体事务。由于其管辖范围与总督大不相同,虽然侍郎提到了总督的例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侍郎更有可能升级书籍。
从官员等级来看,尚书衔是从一品,总督衔是从一品到正二品。虽然尚书的等级高于总督,但两者的权责范围不同。
尚书主管六部的一个部门,总督管辖几个省的事务。巡抚和侍郎都是上述两位副官,相互制约。因此,相似职责的职位相互提拔是合理的。
巡抚和侍郎都是二品官阶,谁更有可能担任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