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言具有丰富的意义。例如,当古人相遇时,如何互相称呼对方有十种尊重,他们自己的名字也有十种谦虚的名字。那么,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呢?让我们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尊称”又称“尊称”,表示对对对方非常尊重和礼貌,主要包括以下尊称:
1、性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达自己的尊重,比如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关羽是“武圣”等等。“圣”也主要用于皇帝,如圣人、圣人驾驶等。
2、皇帝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等。古代皇帝认为他们的政权是由天命建立的,称皇帝为天子。
驾驶是指皇帝的驾驶。古人认为皇帝是世界上最好的乘车者,所以他们用“驾驶”来称呼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接去皇帝,就告诉陛下(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让他们传达意思,用陛下来称皇帝。
3、皇太子、亲王的敬称一般也是:殿下。
4、将军的敬称:指挥。
5、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使节称节下;三公、郡守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也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6、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命令意味着美丽,用来称呼对方的亲戚,比如对方的父亲:命令尊重;对方的母亲:命令厅;对方的女儿:命令爱。
尊重,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如对方的父母:尊重,对方的意思:尊重。圣人,被用来称为年轻一代或年轻一代,如对方:圣人,对方的儿子:圣人,圣人侄子。
仁,说爱重,应用范围广,比如说同辈朋友中长于自己的人是仁兄,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是仁公。
[img]37304[/img]
7、称老人为丈人、丈人,如“子路从后,遇见文人 (《论语》 )。唐朝以后,丈夫和女人指的是他们的妻子和父亲,也叫泰山,他们的妻子称他们为他们的岳母或泰水。
8、尊敬老人和朋友之间的敬称包括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称谓前加“先”
,这意味着死亡是用来尊重地位高的人或老年人的。例如,死去的皇帝是先帝,死去的父亲是先考或先父。在标题前添加“太”或“大”意味着再长一代。例如,皇帝的母亲是太后,祖父是大(太)父,祖母是大(太)母。
古人的十种谦称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古代帝王的谦称有:孤寡。
2、古官的谦称有:下官、末官、小官等。
3、古人称自己一方亲友谦称有“家”、“舍”, “家”是比自己大一代的亲戚,比如父亲、父母;
“舍”是指自己的家或年幼的亲属,前者如寒舍,后者如舍妹。
4、学者的谦虚有小生、晚生等,说自己是新学后备;不称职,不肖说自己没有天赋或平庸。
5、用于自己的谦虚:愚蠢,谦虚地说自己不聪明,卑鄙,谦虚地说自己学识浅薄,谦虚地说自己身份低下。
6、年轻一代,地位低的人对尊长者谦称:在下。
7、老人的谦称有老朽、老夫、老人等。
8、女人的谦称是:妾。
9、老和尚的谦称是:老娜,
10、国君对其他国家的谦称是:寡君。
[img]37305[/img]
那么,为什么古人谦称自己为“我”呢?古人一般不敢在社交和公共场所自称“我”,这会被认为不懂礼仪。
根据研究,至少从晋朝开始,官僚们就不习惯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为了表现出谦逊,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下级官员”。
虽然人们在唐朝是开放的,但他们在相互交流时仍然不好意思称自己为“我” ,而是用略显绿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己。
宋朝更进一步,官僚们喜欢称自己为“卑职”,人们更愿意用“晚生”来指代自己。
当然,一切都有例外。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姓徐的人。他很傲慢。无论面对谁,他都不必谦虚,而是用“我”自称,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见,当时自称“我”是多么普遍。这个故事也说明古人一般不会自称“我”。
古语言含义丰富,古人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