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霍毅和罗宪的“自尊”。让我们来看看蜀汉的灭亡。
霍毅是早年跟随刘备进入四川的将军霍军的儿子。蜀汉后期,刘禅派霍毅到永昌平叛乱少数民族。此后,霍毅担任建宁太守,负责南郡的政治事务。转眼间,263年,霍毅听说魏军大规模进攻,于是向刘禅进表,想去成都协助防守。刘禅认为成都的御林军足够了,觉得没有必要让边境军队帮忙,所以他拒绝了霍毅的要求。
刘禅可能认为,只有霍毅才能经常镇压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如果霍毅军队来到成都,失去了诸葛亮艰苦叛乱的南中,得不偿失。因此,霍毅的“支持自尊,坐着看蜀汉的灭亡”是刘禅造成的,而不是霍毅自己的原因。
[img]27969[/img]
刘禅投降曹魏后,霍毅没有立即投降,而是在确定刘禅在洛阳受到礼貌时,带领六郡太守投降。他还说:
"臣闻人生于三,事如一,唯难所在,则致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委质,不敢有二。"
[img]27970[/img]
如果刘禅投降曹魏,被虐待甚至杀害,霍毅大多不会投降,而是与曹魏血战到底,为刘禅报仇。他的忠诚受到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并被命令继续管理南中。
公元258年,总理陈死于疾病。黄浩开始专政,将正直的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成为将军阎宇都督的副将军。公元263年,罗宪和阎宇听说曹魏进攻蜀国。经过讨论,他们做出了以下安排。将军阎宇亲自带兵前往成都,副将军罗宪留在永安城。然而,阎宇的行军速度太慢了。当他到达成都时,成都的刘禅已经向邓艾提交了一份降书顺序。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成都败,城市扰动,边江长吏弃城,宪斩乱者一人,人民乃安。(晋书)
[img]27971[/img]
当成都坠落的消息传到永安城时,城市里发生了骚动,许多罪犯肆意混乱。在罗宪杀死了几名作乱者后,他稳定了局势。得知刘禅投降后,他带领军队临都亭三天,对蜀汉的灭亡表示哀悼。我不知道阎宇是怎么回事。路上的行军速度太慢了。当他到达成都时,黄花菜很冷。如果罗宪迅速帮助成都,他可能会及时得到救援。
从上面可以看出,将军阎宇帮助成都,副将军罗宪是一名留守人员。因此,当成都倒下时,罗宪仍在永安城,这实际上导致了“自尊”。
[img]27972[/img]
刘禅投降,钟会之乱后,东吴准备趁火抢劫,派出步协攻永安城。罗宪当时只有2000支军队,面对几次入侵者,他鼓舞士气,击败了入侵者。东吴派鲁迅之子陆抗围攻罗宪。罗宪孤立无助,坚持了六个多月。这时,曹魏的救援部队还没有到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少。很多人劝他放弃永安城,挽救生命。而罗宪则说:“夫为人主,人民所仰慕,既不能存,急而弃,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
罗宪守卫永安城,抵抗东吴大军半年。他不忍心放弃人民,独自逃跑。这种精神是有价值的。@ 荆州刺史胡烈攻击吴属荆州重镇西陵,陆抗腹背受敌,从永安城退役。罗宪为已灭的蜀汉和即将到来的曹魏保卫了领土,这是值得称赞的。
为什么说霍巡的[拥兵自重,坐着看蜀汉灭亡]是刘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