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和谐与美好得到了历代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作为刘备的接班人,刘禅能从父亲完全继续到这种鱼水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和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当刘禅继续统治时,他只有17岁。刘备临终前特地告诉他:“你和宰相一样,事情就像你父亲一样。”根据汉代社会的“孝道”风格,这只不过是刘禅和诸葛亮的共存,一切都有点让步,似乎诸葛亮也有责任,权力独有,“政治细节,咸决于光明。”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22岁以上的刘禅还是不放心。“担心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一宿卫亲兵,“监督”刘禅,“后主益严重”。刘备去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力很大,修复太多”,这意味着刘禅非常聪明,超出了人们的期望。听到这个消息,刘备宽心地说:“审能如此,我复何忧!然而,仅仅几年的功夫,诸葛亮就做出了另一种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使刘禅的智商一塌糊涂。诸葛亮不怕欺君罪吗?!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令人敬畏的《前出师表》。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刘禅与诸葛亮之间各种不和谐的信息。比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是一体的”“不应该异同”,其实把“宫中府”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不是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仪和官场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语气和语感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冷酷地训练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的时候,正是刘禅年轻的时候。按照汉朝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该逐渐把权力还给刘禅,让他以“见习”皇帝成为“在职”皇帝。然而,诸葛亮常驻汉中,沉迷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协助和教导刘禅如何治国。刘禅怎么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呢?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协助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历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是在后者死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历史上说:诸葛亮“最初死亡,每个人都要求建立寺庙,朝议不听礼仪和秩序。”有些人还提出“在成都建立寺庙”,“后者不服从”。但提出者坚持说,刘禅不得不让步。想象一下:如果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也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不会反对诸葛亮的寺庙。
不仅如此,刘禅还提出了与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废除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过大,刘禅先以蒋婉为尚书令和将军,后以费用为代价作为尚书令和将军,以蒋婉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各有侧重。蒋婉主要管理政务和军事;费用以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事事细致,都取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却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19年。一个智商低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能想出并做到这一举动吗?
二是停止北伐,空耗国力,劳民伤财。曹魏景初二(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在过去,如果诸葛亮活着,他肯定不会放手,他会迫不及待地想大举北伐。刘禅怕蒋婉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婉不要轻举妄行,“须吴行动,东西角,乘其衅。刘禅强调要配合孙吴政权,同时兴兵,共同攻打魏。否则,以弱蜀单独攻打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无功,得不偿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禅基本上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也不能在诸葛亮生前反对。
刘禅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