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那么,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不敢攻打蜀国。
这件事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诸葛亮在时,一个是诸葛亮死后。
诸葛亮在时
诸葛亮还活着,蜀国采取了进攻,魏国处于防御状态。当时,魏西部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曹震。虽然司马懿的能力很强,但他毕竟是一个不同的姓氏。掌握军事权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权人的怀疑。
但曹真并非诸葛亮的对手,魏帝曹睿才启用司马懿,虽然是启用,也给了他一定的兵权,但并不完全信任他。
司马懿对自己的情况非常清楚。他到处都很小心。给人的感觉是他胆小怕事,怕诸葛亮。演义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空城计划”!
[img]25950[/img]
在此期间,魏国由曹真组织了一项大规模的蜀国攻击计划。公元230年,魏国大都督曹真写信从子午道进攻汉中。他的建议遭到司空陈群的反对,认为惩罚蜀国战争的成本太高了。但魏主曹瑞非常支持兴军伐蜀。
于是曹真从子午谷出发,命令司马懿通过汉水进军。然而,也许他没有看到天气预报,赶上了连续几天的暴雨。此外,朝鲜大多数人反对,他们无病地砍伐了蜀国。曹真第二年也死于抑郁症。曹真死后,司马懿逐渐掌握了西部的军事力量。
二、诸葛亮死后
公元234年,蜀汉宰相诸葛亮去世。据说是时候大规模攻击蜀国了,司马懿也写了一封书来攻击蜀国。只是魏明帝和曹睿不同意这个章节。曹睿的不同意可能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
[img]25951[/img]
1、与蜀国开战多年,国力消耗很大,诸葛亮死了,蜀国停了,魏蜀边境难得安静,曹睿不想再惹蜀国了。
2、蜀国容易守卫,难攻击。严肃的官方道路是危险的。没有地图,没有内应,很难攻击。走一些陡峭的路很容易迷路。例如,后来魏国的夏侯霸在蜀国迷路了。如果刘禅没有派人来接他叔叔,恐怕他会饿死在山上。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在这一时期根本无法实现。首先,没有人有勇气。其次,诸葛亮生前安排了整个蜀国的防御。最重要的是粮草转运太难,打蜀国真的太贵了。
3、曹睿对司马懿还是不放心。如果司马懿帅气的军队打下蜀国,他会像后来的钟会一样独立吗。这是任何当权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这三个原因中,第三个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二年,公元235年,曹睿将司马懿招募到首都,并封他为太尉。这实际上分割了他的军事力量。
[img]25952[/img]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家族发生叛乱。曹睿一开始没有使用司马懿。后来,战争不利,司马懿被指挥。辽东平静了一年,根本不在乎蜀国。
公元239年第一个月,曹睿病死,司马懿和曹爽(曹真的儿子)成为托孤大臣。
曹爽不喜欢司马懿的同事,到处排斥他。司马懿忙于朝内战斗,没有时间做外事。同时,在此期间,吴国多次北上入侵。司马懿处理东方战争,根本不在乎蜀国。
当然,在此期间,魏国也对蜀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但不是司马懿主持的,而是曹爽。公元244年,曹爽帅军伐蜀。魏蜀之战最终被蜀国守将王平解决。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公元249年,司马懿忍无可忍,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朝廷,掌握军队,俘虏曹爽(然后杀死曹爽)。此时,司马家族掌权,情况就像曹操和皇帝一样。
虽然权力掌握在手中,但反对的声音仍在继续。司马懿必须坐在中央,稳定自己的权力,不敢轻举妄动。直到251年,72岁的司马懿死于疾病。
司马懿不伐蜀是有原因的,早期不由自主,后期完全不由自主。
司马懿不伐蜀的原因是什么?早期不由自主,后期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