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诗经秦风》中《无衣》一诗的最后一句描述了秦国年轻人积极参军的情况:我们的王调兵将军,修好我们的盔甲和武器,我和你一起去战场杀敌。《无衣》一诗的背景大概是西周末。周代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只有住在城市的“中国人”才有资格当兵,拿起武器。事实上,商代就存在“中国人”入伍制度。虽然“中国人”可以参军,但进入军队后,服役的兵种会因家庭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贵族往往是“甲士”,坐战车;平民只能当“步兵”。
在周代,当兵可以说是一种特权。由于军队规模小,并不是所有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士兵。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人成为“中风”,并获得军队的正式编制,即“周丽·地方官员”中所谓的“一切都是徒劳的,而不是一个家庭。其余的都是“羡卒”,相当于今天的预备役。当时的步兵是“五人为伍”,即所谓“五人为伍,五人为行”,军队代表“行军”。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兵源不足,当兵的特权时代结束了。周代的兵役制度被称为“征兵制度”,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到清朝,征兵制是古代最重要的兵力来源之一。
隋唐时期出现了“应募从军”的“募兵制”
比征兵制晚一点的是“招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他们的身体状况应该很好。所有募集的士兵都有报酬,但实际上是“雇佣军”。这种寻找兵源的方法叫做“选择”,应聘者是“募集者”。这些募集者大多是自愿当兵的,换取的报酬称为“奖励”、“给钱”等等。“募兵制”为社会底层的适龄青年和有罪人提供了当兵的机会。
[img]19725[/img]
是花钱选出来的,招兵在体格、智慧等方面都优于招募的义务兵。这些士兵素质高,有“奔命”、“精勇”、“壮士”、“勇夫”等一系列美誉往往被纳入警卫营或突击队和敢死队。俗话说,“奖励下一定有勇夫”可能最早是为了招募士兵。隋唐初期基本实行征兵制,国民义务服兵役。开元、天宝之后,募兵成为主要手段,唐末神策军、藩镇兵,均实行募兵制。
宋代进一步推进了筹兵制度。据《宋史兵志一》记载:“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守则募集,事已则并,因此兵日精而用不广。宋代甚至把招兵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往往在灾年扩招。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说过:“可以利百代者,只有养兵才能利百代者,只有养兵才能利百代者,”宋太祖说。方凶年饥年,有叛民而无叛军;不幸福岁而变生,则有叛军而无叛民。”
在宋代,当兵往往成为穷人的一大出路。宋真宗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饥荒,政府“招兵置籍,强梁亡赖者全部拘役”,突然有万人前来当兵。一些失业者也将当兵视为就业机会。宋理宗时期的“武胜军”,由“沿淮失业壮丁”5000人组成。唐宋以后,募兵制和征兵制成为两种主要的征兵手段,直到明清时期,都是古代军队兵力来源的主要途径。
“世袭当兵”“世兵制”在三国时期流行
除了“征兵制”和“征兵制”两种入伍方式外,事实上,古人当兵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例如,曹操在三国时期也实行了“世界军事制度”。正如《三国志·魏书》所记载的,“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富,合义兵将受到惩罚。世兵制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齐国,兵源出于“军户”。这些军户是当兵专业户,就像“乐户”专事娱乐一样,军户世袭当兵,又称“营户”、“士家”。俗话说“打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初是世兵制的现象。
元代和明代世兵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朱元璋也建立了更严格的军户和军籍制度。和曹魏时期一样,明朝军户要世代服兵役,没有朝廷恩准,不得随意更换户籍或免除。若军户全家死亡,则要到其原籍所在地,勾取其族人顶充,这就是所谓的“勾军”。明朝还有一种“恩军”,由犯人充军,罪人因有机会从军而免死遣驻,当感恩时,故名“恩军”。恩军有“世代服役”和“终身服役”的区别,与秦汉时期的“降级”非常相似,其丰富兵源的手段也叫“降级”。犯人被降为军户后,恩军因子孙后代服役,又称“长生军”。
[img]19726[/img]
古代征兵“人高马大”为“兵样”
古代征兵也有条件限制,正常服兵役的最低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比如西汉,初年17岁,后来改为20岁和23岁。最大服役年龄在先秦周代,30岁正式当兵,即所谓“三十受兵”;最小的15岁可以当兵,如秦朝、清朝和一些战争时期。在古代,士兵的身高是最受重视的。汉代规定,当兵的最低身高为6英尺2英寸,约150厘米;宋代规定,征兵的身高标准为5英尺2英寸至5英尺8英寸,相当于162厘米至18L厘米。
不同的兵种对身高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唐朝,唐玄宗招募了一名骑兵,要求身高超过5英尺到5英尺和7英寸,相当于150厘米到171厘米;而唐大和5年(公元831年),西川节使李德裕征兵,最低5英尺和5英寸,即165厘米。持重兵器的士兵往往要求“人高马大”。例如,在选择重弩手时,要求身高6尺,相当于187厘米以上。皇家警卫御林军(禁军)也要求高个子。如北宋禁军要求六尺以上,个头不到六尺的只能当“厢兵”,在军中做杂役。
古代当兵有特招吗?宋代入伍的新兵在脸上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