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哪两个国家参加了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晋军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打败了楚军,确立了晋军在中原不可动摇的地位。

[img]17154[/img]

晋文公率领军队从棘津渡河,进攻依附于楚国的曹国河卫国,试图通过攻击依附于楚国的国家来吸引楚国的注意,从而为宋国解围。晋文公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迅速占领卫国。之后,对曹国发起了攻击,很快就攻下了曹国的都城,俘虏了曹国的国君。晋军攻打曹、卫本想诱惑楚军北上,但楚军却无动于衷,依然攻打宋国。宋国再次向晋王求助,晋王进退两难,最终听从了先云的意见,利用齐、秦“喜贿怒顽”的心理,制造了齐、秦、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晋国要求宋国给齐秦两国送一份厚礼,让他们劝楚军撤兵。另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将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宋国没有被攻下,曹、卫的土地又送给了宋国,楚军当然不会同意撤军。秦、齐被楚国拒绝后,也很生气,于是出兵协助晋国,形成了三大强国联合对抗楚国的局面。

楚成王见势不好,主动将楚军撤退到自己的国界,要求子玉将楚军的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国发生冲突。但主将子玉傲慢自大,坚持与晋国决战。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建议,但没有给他补充兵力,只派了一点兵力增援。

晋军利用楚军左右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翼再攻中军的策略。这种方法真的很有效。楚军陷入重围,最后不得不失败逃跑。

哪两个国家是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楚晋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展开了一场战略性的大型战役。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有优势,但晋军善于运用战略,采用后发制人、扬长避短的模拟战略,从而击败傲慢不羁的楚军,占领中原。

[img]17155[/img]

城濮之战的导火线是晋军援助宋国,导致楚军没有攻下宋国。当晋文公同意援助宋国时,楚晋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晋国并没有直接去营救宋国,而是攻打了趋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这两国相继被晋国攻克。之后,晋军让宋国贿赂齐秦,劝楚国不要再打宋国了。此外,晋国还给宋国送去了土地,以示抗楚的决心。楚国不听齐、秦的建议,使齐、秦两国大怒,这两个国家顺势与晋国结盟。

楚成王见势不妙,下令撤兵,让主将子玉撤离宋国。然而,子玉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情况,仍然坚持与晋国作战。楚成王摇摆不定,但还是派兵给子玉。等到增援后,子玉变得更加傲慢,他要求晋国放曹、卫两国。晋国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但曹、卫两国也做到了与楚国断绝关系。子玉很生气,决定攻打晋国。晋军大部队退到城濮。晋军以“引诱敌人深入”的计划,让楚军陷入陷阱。子玉被晋军撤退的错觉蒙蔽了双眼,最终被楚军击败,只能逃跑。

城濮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城濮之战是战国时期奴隶制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此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img]17156[/img]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受苦”,军事上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意思是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应该使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历史上也有“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这一战略主要是积极防御。在掌握了敌人的基本情况后,反击是主要战略。它经常被用来制胜弱者对抗强敌的法宝。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处于弱势地位,晋军的实力无法与楚军相比。然而,晋文王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采取了先占领楚国附庸国的战略,在救援宋国时动摇了楚国。后来,利用战略让齐、秦、楚发生冲突,选择与晋结盟,增强晋的实力。这样,晋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楚国也会有所顾虑。

之后,在与楚国主将子玉作战时,他主动“撤退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在城濮作战。当时,齐、秦、宋的军队也陆续到城濮与晋军见面。在作战过程中,晋军为楚军的军事布局等待机会,右边采用“示形动敌”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攻,使楚军完全陷入围攻,失去了抵抗的机会。最后,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宣布结束。

城濮之战的意义

通过一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战士的才华和战略,但也可以反映失败者的缺点。在城浦之战中,它展示了晋文公出色的勇气和聪明的战略,也反映了楚国君主的无能。

[img]17157[/img]

在城濮之战初期,晋军的兵力处于劣势,对手的兵力非常强大,要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这些都是不利因素。然而,晋文公善于观察局势,虚心接受臣民的建议,正确选择了以邻国曹、卫两国为突破口,先战胜弱敌,成为作战的基本阵地。然后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以高明的策略拉拢楚国盟军齐秦,使他们与自己形成了统一的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在城濮决战中,选择后发制人的作战策略,主动“退三舍”,既没有失去应有的礼仪,又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努力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主动权,引诱敌人深入,等待机会。与此同时,与各盟国会合,集中大量兵力。攻击敌人的弱点,首先攻击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精力攻击强点,从而赢得这场战争,实现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楚军原本是中原一个非常有威望的诸侯国。然而,由于君臣不和,将军傲慢,士兵士气低落,将军傲慢地鄙视敌人。他既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国家争取联盟,也不能立即采取良好的对策。此外,战斗部署中的失误、对敌人军事状况的错误判断以及战场上的不当指挥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遗憾的是,他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哪两个国家参加了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性质是什么?哪两个国家参加了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

  • 楚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晋文公履行了流亡楚国的承诺,让晋军后退,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的警告,率领军队前进,被晋军歼灭。楚军大败。...

  • 为什么晋楚之间会爆发城濮之战?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晋文公履行了流亡楚国的承诺,让晋军后退,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的警告,率领军队前进,被晋军歼灭。楚军大败。...

  •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真的是因为对楚王的承诺才命令撤退吗?
  • 春秋时期,晋君主晋献公的宠妃李姬为了让儿子继承王位,杀死了王子,杀死了王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易武逃到国外,各奔东西。重...

  • 城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在这场战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左传》善于写战争,叙事手法十分精妙,“每篇文章换局,各争新”。 “城濮之战”是《左传》中著名的战役。许多《左传》的研究...

  • 分析城濮之战是否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 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img]17288[/img] 城濮之战 20年初,晋文公...

  •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 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4月初四,楚军与晋军在城濮(今山东胡城西南)作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宋楚洪之战后,晋楚之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