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内容:《三国志》是晋代陈寿写的一部纪传体国家史,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详细记载了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60年的历史,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三国志》全书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陈寿是晋朝的朝臣,晋承魏,赢得世界。《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这一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记,没有纪律。
《三国志》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中排名第四,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烨、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陈寿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画了三国人物的肖像。人物非常生动。
《三国志》对材料进行了精细审查。作者仔细审查了历史事实,仔细选择了不可靠的材料,没有评论和写作,仔细选择了材料的来源。虽然这使《三国志》具有文字简单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历史资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的历史资料,根据他对社会生活的个人理解,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出版物是明嘉靖年出版的,俗称《嘉靖书》,有24卷。清康熙年间,毛伦毛宗岗的父子被删除,成为今天流行的《三国演义》120回。
陈寿(233-297),字承佐,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对史学事业感兴趣,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的师事同郡学者乔周。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们曲意附从。陈寿拒绝屈服于黄皓,多次被遣废。入晋后,历任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务。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分裂局面。当时48岁的陈寿开始写《三国志》。
在陈寿写《三国志》之前,有一些关于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圈的《魏略》、魏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是基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立史官,也没有专人收集资料和编写蜀史。《蜀书》的资料由陈寿收集编次。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别人的成就并不多。此外,他是私人的,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在阅读《三国志》时,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也不够充实。陈寿没有写志,只好借助《晋书》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陈寿还有《益部芪老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了《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丢了。
介绍《三国志》的内容 三国志在前四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