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统治中国47年?1861年11月,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一新联合发动了新友政变。从那以后,她三次听政治,直到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47年。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慈禧太后善于玩政治权力,具有独特的政治技能,如云雨、残忍和恶毒的手段。事实上,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也不是根本的政治原因。
皇统继承了缺乏人的危机
慈禧太后几十年来一直能够掌握清廷的最高权力,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缺乏人的客观原因。
从天命汗努尔哈赤到宣统帝溥仪,清朝共有12位皇帝。这12位皇帝的子女数量与清朝的兴衰密切相关。道光和前七位皇帝,雍正和嘉庆皇帝也有14个孩子,他们的孩子最少;康熙皇帝被称为“多子翁”,甚至有55个孩子;在咸丰皇帝,他一生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同治、光绪和宣统皇帝一生都没有孩子。这使得道光以前皇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有很大的选择。咸丰以来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失去了选择或可能性,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的短暂寿命进一步加深了危机。在道光之前,除了顺治皇帝的特殊情况外,所有皇帝只活到24岁,其他皇帝活到50岁或60岁,甚至80岁或90岁。同治皇帝只活了19岁。虽然咸丰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寿命很长,但他们只有30多岁。
如果清朝皇帝的寿命很长,他的儿子通常在继承王位时长大,这至少可以确保新君在继承王位后独自处理政府事务,以确保王位和皇权的顺利过渡。但是,如果皇帝的寿命太短,他的继承人将不可避免地太年轻,不仅没有储备和政治经验的基本知识,甚至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要么借重于朝廷重臣,要么靠近太监,要么直接靠母亲,有一段时间皇位与皇权的分离和错位,这可能导致太阿倒持的朝廷局势,如权臣专业或母后外戚专业。
道光之后,皇帝生命短暂,子女繁荣,预示着清朝统治的危机。晚清皇室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皇帝死后没有继承者时说:“国家统治是绝望的,家里没有命令。知道它的人早就知道它一定是混乱的。”这就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几十年来一直在执政,这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他们的子同治皇帝太年轻,没有直接关系。
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
慈禧太后几十年来一直掌握着清廷的最高权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政治技能或手段,而是因为她的特殊政治身份和地位。
咸丰皇帝死后,虽然清廷实施了“(太后)窗帘(八大臣)辅助政治,覆盖”的权力机制,表面上看,慈禧太后和苏顺八大臣的权力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慈禧太后占据了新生母的更有利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朝中部分大臣也坚持“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观念,大多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
妥善处理两大家族的政治关系
外戚专权与维护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妥善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几十年来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把慈禧太后和唐代的武则天进行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武则天先是“挂在皇室座位上后,政治规模被预测”,后来正式登基称帝。他不仅立了武氏七庙,还追求上五代祖先为皇帝,大力提拔和重用武氏兄弟侄子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权力,杀死了唐朝皇帝李氏的子孙。这不仅引起了李氏家族的全力反抗,也引起了唐朝许多重要大臣和老大臣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第一,那拉氏族人没有被视为显爵的重任。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大哥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都是清廷对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不是“违制”的特例。第二兄弟桂祥于1888年被授予三等承恩公,因为她的女儿被选为光绪皇帝的皇后。她仍然遵循外戚封爵的做法,这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愿没有直接关系。慈禧太后控制清廷实权的重要任务不仅与她哥哥缺乏天赋有关,还与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的关系以及不给予他人口头批评的意识意识或心理警惕无关。
第二,慈禧太后选出的两位小皇帝——光绪皇帝载甜和宣统皇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亲王后代。虽然她的独断专行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的不忠或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择小皇帝,以及与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奕等人的矛盾和斗争,都被理解为清朝内部权力之争,甚至只是家里叔叔嫂子之间的“家务”之争。
@ 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地说,她确实成功地认识到她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忠诚,这应该是她成功控制清朝最高权力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
慈禧太后为什么能统治中国47年? 慈禧专政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