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之间有唯一最重要的差异,那就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随着青铜时代的终结,全国立即完成了政治统一。这种早熟的政治创造了惊人的纪录,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仍然是一个神秘的东方政治奇迹。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表示,在公元之前,皇帝派官僚向数千万人征兵,受理诉讼和刑事案件,并在20世纪拥有超级国家的态度。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的2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火山大喷发时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为活跃。在《战国策》33卷中,西汉人刘翔出现了600多个人物,包括诸侯、学者、隐士、纵横家、游士、侠客、兵家、名将。原因是周朝衰落,群雄并起,大量下层清士视改变门庭,权力演变为平常事。各国战争外交改革的频繁变化刺激了雄心勃勃的雄主辈出,学者们有着千载难逢的广阔舞台。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当每个民族在自我认同中遇到困惑和困惑时,追溯过去的伟大和传统是一种几乎本能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大秦帝国》和电视剧《大秦帝国》都超越了小说和电视剧本身。在这段遥远的历史中,小说和电视剧的尝试和探索使我们更加关注它的精神概念——它想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通过《大秦帝国》,许多读者突然发现,我们仍然有如此辉煌的时代,以及如此高贵、简单、勇敢的祖先。小说《大秦帝国》的作者孙浩晖这么说。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总导演丁黑认为,秦帝国崛起形成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充满活力、热情和活力的青年时代。今天,回顾我们国家的青春可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大秦帝国的裂变》在《大秦帝国》第一部播出后反响热烈,第二部播出令人期待,这也是我们关注小说和电视剧的原因。
事实上,秦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注定。在《秦与西戎》中,顾颉刚表示,由于长期与军狄为邻,导致“秦人抄悍,《诗·秦风》多田猎伐”。也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宗法和封建制度薄弱,君子贵族没有寸土之封,野蛮人的殉难长期保存。相反,秦国的落后和野蛮使其在巨大的变化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长期的激烈战争使秦国“早期发展了相当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芝加哥大学社会历史专家赵鼎新称战国变革运动为“战争驱动型改革”,称各国变革动力为“战争驱动型理性化”。诸侯国频繁的并购和毁灭性战争已成为各国“变革”的原因,瓦解世袭贵族制度,建立官僚主义集权国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于相邻地区三晋法家政治思想与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秦国相结合,“富国强兵,奖励耕战”是合乎逻辑的。《荀子·强国篇》还说,秦国人民朴实、凶猛、驯服和敬畏官员。士大夫官员整天忙于公务,没有时间谋取个人利益。这真是寻求富强、致力于“法治”的天赐。
法家只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颗星星。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杜正胜的观点,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繁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学”瓦解的结果。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有资格享受“官方学习”教育的“中国人”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世袭贵族社会的崩溃导致了这种教育结构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教育倡导相对活跃和自由的“私人学习”,所谓的“教育权利和智力的下降”。在春秋末期的大变局中,传统控制各诸侯国政权的家族纷纷陵夷,以商鞅、张仪、公孙衍为代表的“布衣将相”在变法和未来的纵横运动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许卓云曾对战国时期各国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统计,其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的人占总数的58%。家庭分封制解体后,工资制度适应了被取代的官僚行政。只有陆而无封土,使得职业官僚文官逐渐取代了春秋初期的清博士贵族,成为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力军。
“当时,人们站在历史舞台上,朝气蓬勃。”丁黑说。孙浩辉创造了一个叫做“强生存”的词,认为这些人“反映了中国前3000年积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改变的难度和曲折,法家的牺牲精神,英雄和他们的命运站在危机时刻。这种强大的生存精神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灵魂。为了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争霸”中抓住机遇,各国都争相夺取其他国家的客卿。与世袭贵族政治氛围浓厚的六国不同,秦国世袭公族的势力非常弱。春秋时期,秦国九代以上世袭贵族家族只有两个,五代、三代至四代世袭贵族实际上为零,远低于周朝,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长期的人类殉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通过演变继承政治权力的方式,使秦国变革遇到的阻力更小。一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几乎是不可挑战的。
秦国的最终压力和统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布衣之士,他们能够在秦朝最小的阻力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秦孝公,秦帝国霸权的创始人,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之初,就发布了“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我尊官,与之分土”。从此,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卿不断涌入秦境,来自三晋或三晋之学。除了大秦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代霸王”前来帮忙的主要客卿中,韩非是韩国贵族,尉耀来自魏国。黄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简论》中统计: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君主统治期间,“秦国共有22人担任重要职务,其中18人是推荐的客卿、张毅、公孙衍、范菊、李斯...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外国布衣最密集的国家,其中出身低微的人很多。商鞅是“卫之妾公子”,范雎是“家贫无资”,姚贾是出身低贱的“世监门子”。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战国七雄争夺世界,争夺任命四方游客。然而,在相国的实权高位上,六国只授予诸侯宗族和自己的人民,只有秦国例外,毫无疑问。由此得出结论——秦国“天下之并,众人之力也”。
们重读历史,思考大秦长期影响的制度利弊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英雄崛起的时代,如何创造如此起伏的思想革命,如何创造这样一个群体的精神气质?这样的思想革命和精神气质实际上是我们讨论的兴趣。
自古以来,布衣就会留下历史启示:做人要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