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沿着古丝绸之路向敦煌市东南走25公里,你会看到一座著名的鸣沙山。转到山的东麓,远远望去,南北长约1600米的悬崖上,上下五层布满洞穴。这是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世界闻名。四外,这里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这里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这里是敦煌郡,辖六县。东汉人应该少说:“敦,大地之意;黄,繁荣。“2000年后的今天,这片“繁荣的土地”以其无与伦比的石窟艺术和藏经文物,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第423窟有一片墨书题记《莫高窟记》,是隋朝刻制的。仔细观察,由于历史悠久,题记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标题“莫高窟”四个字却非常清晰。这是莫高窟最早的名字,也是敦煌莫高窟的名字。佛教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不可能,莫高窟意味着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建。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莫高窟也可以被理解为没有比这更高水平的石窟。
莫高窟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洞穴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是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有487个洞穴,都有壁画或雕像。北区有248个洞穴,其中只有5个有壁画或雕像。其他洞穴是僧侣修行、居住、死后埋葬的地方,包括土炕、炉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洞穴始凿于前秦建元两年,即公元366年,后经代增修,现存洞穴492座,彩塑雕像2415尊,壁画4.5万平方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说敦煌莫高窟是乐尊佐和尚最早建造的。敦煌自西汉以来一直是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镇。丝绸之路的畅通发展了中国、中亚和西方国家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佛教和佛教艺术遵循这条路线,通过敦煌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中原战争不断,河西相对稳定。因此,许多大陆僧侣离开中原,一路向西寻求实践场所。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敦煌三危山下。到处都是沙子和石头,时间已经是黄昏了,饮食和住宿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太阳渐渐落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上行驶。突然,他抬头一看,眼前有一道奇妙的风景。他看到对面鸣沙山有一道金光。似乎有成千上万的佛陀出现在金光中。乐尊佐和尚被圣景深深震撼,他认为这是佛陀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的地方挖掘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六世纪末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和分裂,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虽然隋朝统治只有37年,但皇帝崇拜佛教,莫高窟的挖掘和建设大大加快,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唐朝成立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推崇佛教。到了武周圣历元年,莫高窟已经有1000多个洞室。
五代和宋代,政府官方建设减少,民间建设佛窟发展。与中原大陆相比,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僧侣和民俗开挖了大量洞穴,并对前代洞穴进行了全面维护。
元朝时,蒙古统治着信仰佛教密宗的石窟。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默,敦煌失去了重要地位,石窟的挖掘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的1516年至1715年,莫高窟遭到严重破坏。西方侵略者深入中国大陆后,莫高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莫高窟是一座大型石窟寺庙,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和雕像为辅。其石窟形状主要包括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壁窟、大像窟、涅槃窟等。每个洞穴的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个洞穴有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个洞穴没有尺子高。洞穴外原有的木制寺庙,有走廊、栈道等连接,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莫高窟壁画画在洞穴的四面墙、洞穴的顶部和神龛中,内容广泛而深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历史遗迹、变化、怪物、支持、装饰图案等七种主题,除了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礼、葬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华丽华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大部分画都丢失了。莫高窟壁画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也为中国古代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案。
莫高窟所在的悬崖土质较软,不适合制作石雕,莫高窟的造像除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是佛教神佛人物,有单身像、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为主,两侧有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从3个到11个不等。彩塑包括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雕像精致逼真,富有想象力,造诣深厚,与壁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飞天——敦煌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仙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在墙上,天空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飞翔,有的拿着莲花蕾,直奔天空;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像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像游龙;有的随风飘动。画家以其独特的长线曲折、舒展和谐的趣味,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丽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敦煌莫高窟历史上隐藏了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