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明沙山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位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响沙湾、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明沙山。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沙峰起伏,人们滑坡时,会发出轰鸣声,被称为“沙岭晴鸣”,是敦煌八景之一。
[img]45636[/img]
历史记载
鸣沙山已形成3000多年,鸣沙的记载历史悠久。
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山峰震惊危险,超过石山,沙粒粗黄,像干犹豫。”这里的沙角山是敦煌鸣沙山。
魏晋《西河旧事》记载:“沙州,天气晴朗,即有沙鸣,闻城市。人游沙山,结婚少,或不游就恐惧,不敢前行。”
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唐代出现了大量的文字记录。沙州图经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如割,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县志”记载:“鸣沙山是一座神山,位于县南七里。它的山是沙子,山是危险的,超过了石山。它被沙垄包围着,背上有一把刀刃。人们登上它就会鸣叫,随意颓废。经宿吹风,往往复如旧。《敦煌录》五代记载:“鸣沙山到州十里。山东西80里,南北40里,高500英尺,悉纯沙聚集。这座山神异,峰如切成。”
敦煌鸣沙山
从敦煌城向南,一眼就能看到敦煌鸣沙山的起伏,东枕着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伸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100米左右,最高峰1715米。海拔1650米,就像月牙泉周围的两条沙臂伸展。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沙漠戈壁的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秀”。有多少甘肃游客,无论是从山顶鸟瞰,还是在春边游泳,都会遐想神往,真的有“鸣沙山宜人,月牙泉洗心”的感觉。
气候特点:一是阳光充足。日照时间为3200小时,无霜期为150天,年平均气温为9.3℃,7月平均气温为24.7℃,1月平均气温为9.3℃。二是干燥少雨。敦煌鸣沙山经常保持北下沉气流,属于干旱少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9.9mm,夏季降雨量占63.9%,冬季降雨量只有7.5%,但年蒸发量为2400mm。三是四季分明,冬长于夏,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披纱,抱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气温年差34℃,敦煌常年为东风和西北风,近地平均风速3米/秒,干热风和沙暴为主要自然灾害。
[img]45637[/img]
敦煌鸣沙山全部由细沙积聚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剔透,一尘不染。沙山形状各异:有的像月芽,弯弯相连,形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耸,棱角分明;有的像金龙,长时间躺着,延伸到天空;有的像鱼鳞,丘陵相连,排列整齐。
自古以来,由于敦煌鸣沙山的声音不明,就有许多感人的传说。据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水生植物丰富的绿洲。汉代,一名将军率领军队西征,晚上被敌人袭击。就在两军战斗之际,风突然升起,黄沙把所有的士兵和马都埋在沙子里,所以这里有鸣沙山。据说敦煌鸣沙山的沙鸣来自于他们的战斗声。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像金山,像丝绸一样柔软,像女孩一样安静。在阳光下,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当层次分明的风升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声音。当轻风吹拂时,它就像一根管弦,所以它被命名为明沙山。汉代敦煌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说:“雷送余音袅袅,风生细声低语”。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已成为甘肃著名的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的声音。
据《沙州图经》记载,敦煌鸣沙山“流动不确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如割,孤烟如画。”这篇文章描述了敦煌鸣沙山形状多变的原因是流沙。敦煌鸣沙山虽然不高,但山势陡峭。甘肃游客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并不容易。绵绵细砂,进一步,退半步,只好用手脚爬上去。
[img]45638[/img]
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像管弦鼓一样的隆隆声。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仙音乐。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种景观传播成一种奇怪的景观。许多来甘肃旅游的游客发现,敦煌鸣沙山有两个奇怪的地方:如果人们从山顶滑下来,他们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就没有了痕迹。
天地之声,自然之声,所谓的鸣沙,不是自鸣,而是因为人们沿着沙子滑落,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些人称之为“天地之声,自然之声”。远眺,敦煌鸣沙山的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仔细观察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潺,时而萦绕在漩涡中,真是迭起有趣。
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开朗,心胸豁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耳边的鸣声随之而来,像丝竹管弦一样开始,接着是钟声和鸣声,然后是金鼓。正是这种奇妙的声乐吸引了无数游客来甘肃旅游,使敦煌的沙山闻名于世。
敦煌八景之鸣沙山简介:它产生了哪些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