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成就。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
伴食宰相
首先,在唐玄宗开元第一年担任首相的卢怀慎是一位公认的好官员和清官,他是一位典型的“无为”官员。在他的任职期间,他把所有的事务都推给了同一殿堂的姚崇,但他没有问任何问题。姚崇说了什么就做了什么。当时,人们嘲笑他是“陪他吃首相”。正是这位不作为的伴食首相在首相的位置上混了三年。
第二,唐代还有一个叫苏味的宰相,是一个能打太极、踢皮球的圆滑宰相。据史料记载,苏味在武则天当政期间,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苏味在处理政务时善于向皇帝陈奏。因为熟悉典章制度,他可以不带奏章去朝廷说话,只靠口头禀报和侃侃说话。虽然这个人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但他已经当了好几年的宰相,但他在朝廷政务上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他只是一味奉承,在君臣之间圆滑,屈服于同意,接受世界。他经常对人说:“做官处理事情,不要表达那么清楚的意见。否则,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后悔,也会留下受到惩罚和谴责的后果。所以,凡事只要模棱两可。 因此,人们给出了“模棱宰相”的称号。
唯命是从
第三,北宋神宗时,王居相位16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政务混乱,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他经常遇到朝廷大事,不动脑筋,不献策略,只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每次上朝送奏章,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批评后,皇帝跪下来说:“领圣旨”;出殿见人说:“得圣旨”。@ 事事依圣旨而行,只上而从,成为唯命是从的高官,世人称之为“三旨宰相”。第四,北宋还有一位李邦彦,官至宰辅,是富二代,被称为“浪子宰相”。这个人行为放荡,不理政事,只会享受。第一,他喜欢踢足球。他踢足球的时候,脚法细腻,花样繁多,堪称大宋梅西;第二,他喜欢写肉笑话。每当他写新笑话的时候,就会有老客人买版权唱给客人听;第三,他喜欢交流,李喜欢叫朋友回家吃喝。他能搞人际关系,官运亨通,进步迅速。成为朝廷重臣后,他不做生意,专门研究关系学。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时,他成为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第五,明朝的刘吉,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当时明宪宗皇帝不问政事,内阁和六部都在混日子,曾被称为“纸糊三阁老”(即刘吉、万安、陈文)和“泥塑六尚书”。刘吉在位,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结宦官,粉饰自己。这位大员心理承受能力超强,无论言官说什么,他都充耳不闻。凭借超强的耐弹性,可以占领内阁18年,其中任内阁首辅15年,最终获得“棉宰相”称号。第六,同一时期的另一位首相万安比刘吉更无耻。他顺应了宪宗好色纵欲的本性,经常用春药献宪宗,成为宪宗眼中的近臣。后来,他爬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同事们讨厌万安的言行。
治庸政策
各朝代也为“治庸”做出了许多努力。唐玄宗时,“迟到就要扣工资”,“文武官朝参,无缘无故不到,夺一季禄”。到达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拿一月薪”。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根据料钱多少每贯罚25篇文章”。明代“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规定缺勤一天打20个小板,每三天加一次,20天打100个大板。到了清朝,“缺勤就会被撤职”。清乾隆时期,一位名叫钱在上的翰林为皇孙当老师,因为连日缺勤,奉命革职留任,从而失去了外放考差、收孝的赚钱机会。@ 还有“因旷工而坐牢”的规定,唐律规定旷工35天后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若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抓考勤是“治标”,那么如何“治本”呢?历代都在“推陈出新”。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很有代表性。“考成法”类似于现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根据这种方法,万历三年(1575年)发现各省抚按官名下共有237起未完成事件,抚按诸臣54人。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以未完成事件数量过多而罚停薪三个月。万历四年,山东有17名官员,河南有2名官员因地方官征不到90%被降级,山东有2名官员,河南有9名官员被辞退。在张居正当政期间,根据《考成法》,裁革冗员约占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三。
尸位素食: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六名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