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压岁钱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古代,压岁钱实际上是“压榨钱”,意思是驱鬼避邪。在古郑州,压岁钱也被称为“押岁钱”、“压胜钱”等,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一样。翻阅相关史料,压岁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中原流行的压岁钱是圆孔或方孔的铜钱,前面写着吉祥的文字,比如“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之类的话,铜钱背面是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龟林、北斗七星、十二生肖等。这种铸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铜币,在古代钱币中,被称为“花钱”。
唐朝时,人们把立春定为正月初一。这一天,宫里的人互相祝贺。当时春节散钱的习俗在皇宫里也很流行,类似于发压岁钱的性质。然而,当时郑州民间没有春节拜年的习俗。宋元时期,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春节散钱的习俗在郑州盛行,逐渐演变成老人给年轻一代发压岁钱的习惯。据史书记载,过年时,人们“用彩绳串钱,编成龙形,放在床脚上,称之为压岁钱。尊长给小儿钱,也叫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辈们总是用红绳把压岁钱穿给年轻一代。
民国时期,方孔圆的“花钱”基本取消。春节期间,长辈们用红纸包一些铜钱作为压岁钱给年轻一代。后来,当货币变成纸币时,连号的新纸币变成了压岁钱,蕴含着长辈对年轻一代“好运、喜事”的美好希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古代,压岁钱其实是[压榨钱] 驱鬼避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