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鼎盛时期。汉民族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字也随之而来。由于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封建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巩固应该说是在西汉完成的。从高祖刘邦到平帝刘力,西汉王朝经历了十一个皇帝。除文帝和宣帝分别埋葬在长安城东南部的白鹿原和杜东原外。汉长安北部的咸阳原上埋葬了其他九位皇帝。这九个帝陵东从高陵县马家湾乡,西至兴平县南位乡,东西一线排列,绵延100多里。由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西汉帝陵的形状比较规则。据《汉旧仪》、《皇观》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陵墓建在陵园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扇门,四扇门设有联剑、弩等暗器,以防盗掘。死者口中含蝉形玉石,身穿金缕玉衣(用金丝连缀玉片制成的葬服),纳入贵重梓木棺材(称为梓宫)。子宫外随葬车、马、丝、金银、玉、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然后周围堆积层层的好柏木,木头都到梓宫,也就是所谓的“黄肠题凑”。考古发掘证实了许多文献记载。考古学家钻探了汉太上皇陵和宣帝杜陵,发现他们的陵墓有四条墓道。测量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园,发现其平面均为正方形,门阙在四面墙壁中央。可以看出,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是:地下墓为方形,墓中央开门(称为羡慕门),从而四门到地面四条道路(称为羡慕道),四条羡慕道延伸到墓周围四条道路,四条直道直接到四堵墙中间的司马门,门外有高耸的双阙。整个陵园布局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陵园中心的陵墓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着注重,一派肃穆的景象。
西汉帝陵地下墓尚未正式发掘。然而,从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镶嵌着玉漆棺材,北京大宝台发现的1500多棵柏树堆积的黄肠问题,可以推断出帝陵的金缕玉衣和黄肠问题的奢华。历史上,汉武帝的金缕玉衣在玉片上巧妙地雕刻了龙凤龟林等吉祥动物的形象,这当然是诸侯王无法企及的。
卧室、便殿、陵庙等作为帝陵的一整套礼制建筑,也非常重要。西汉奉行“日祭在宿,月祭在庙,四时祭在便殿”的陵墓制度。卧室里放着死者的神座,守陵人要像奉生者一样,“日四上食”。将皇帝生前的衣物器皿存放在便殿里,四点在这里祭祀。陵庙释放死者牌位,每月从大便中取出皇帝生前的衣服,到陵庙祭祀;陵庙每年举行25次祭祀,其中一次是特别隆重的太监祭祀。卧室、陵庙与帝陵密不可分,因此其位置一般靠近帝陵。汉初高祖依秦制,将卧殿、便殿建在陵园内,惠帝后,将其移到陵园墙外,但距离不远。陵庙,除高祖、惠帝庙建于长安城外,文帝庙建于长安城南外,自景帝以来,已改为在陵旁立庙。
陵墓旁边设置陵墓,以确保陵园的各种成本和陵园的繁荣,是西汉前中期一度追求的制度。为了消除东方的反抗势力,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迁往关东豪强到关中,其中许多人迁往长陵。长陵邑人口最多达到18万人。此后,惠帝、景帝、武帝、昭帝都在陵旁置邑(文帝、宣帝也置陵邑)。因此,咸阳原帝陵区又称“五陵原”。到了元帝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才废除了迁民实陵制度。西汉皇后陵一般位于帝陵之东,故称“东园”。除了刘邦和吕后的墓葬建在同一个墓地的特例外,西汉一代的皇帝和皇后都有自己的墓地。汉、班固在《西都赋》中说:“南望杜霸,北望五陵。“汉文帝霸陵,宣帝杜陵位于咸阳市东南部;咸阳市北部有五座陵墓: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因此,这个地区也被称为“五陵原”。"建造西汉皇帝陵墓是一项常规的巨额开支。
秦始皇花了多少钱修陵墓是无法估计的,但西汉留下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即朝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用来修建皇帝陵墓的。在位54年的汉武帝修建了53年的茂陵,在茂陵修建的最后几年,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用于茂陵建筑。除施工费用外,还有很多陪葬品无法安装。不但要带走金银财宝,还要放190种“鸟兽鱼龟牛马虎豹生禽”,足以建立一个地下动物园。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成千上万的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300年后的西晋,陵中的珠玉才被盗。即使被称为最节俭的文帝霸陵,盗墓者也能得到很多珠宝。
大量的皇室成员、贵族、文武大臣、地主、商人也利用巨大的财富来经营自己的地下公园。拥有数千万人口和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帝国西汉,用其大部分社会财富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坟墓。帝陵的建造如此煞费苦心,却难逃盗劫和兵火。西汉末赤眉军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中的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他西汉帝陵全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威胁汉献帝南迁长安,“再让吕布送诸帝陵,以及公卿以下的坟墓,收其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出了长安城东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天人们看到的是西汉帝陵,陵墓依然高大雄伟,恐怕地下陵墓已经面目全非了。
为什么皇帝在西汉历史上建造的陵墓如此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