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早就有了年终奖。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记载“腊赐”一项为:将军,三公各钱20万(相当于20斤黄金。汉代规定,一斤黄金等于一万铜钱。比如《汉书》卷二四《食品志》说:“金一斤,值一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清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军,医生2万,千石,600石,虎贲郎,玉林郎3000。据说当时三公和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元,这次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
宋代官员的工资包括正薪(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卷(差旅费)、厨房材料、工资和许多其他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虽然工资很高,但年终奖金很少。每年冬至,皇帝都会给高级官员颁发年终奖金。首相、中央使者和曾经被封杀的大臣只有5只羊、5块石头、两块石头米饭和两罐黄酒。
年底,清朝皇帝用荷包奖励大臣。《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都有赐予;御前大臣都给‘岁岁平安’荷包一”。这个奖励的荷包里会装多少钱?年底皇帝给蒙古亲王的大钱包里,一般都有各种玉石八宝;四对小钱包,一对金银八宝;另一个小钱包,四枚金银,四枚金银,这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年终奖金”。
年终奖从何而来?创收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年终奖金由朝廷颁发,而小官员和小官员的年终奖金需要他们找到创收的方法。秦汉魏晋时期,公文写在竹简上,公文传递时,用口袋装上公文,再贴上泥浆,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这个口袋,剥掉泥,倒出公文,装上公文的口袋就成了废品。当时装竹简的口袋有皮革的,有丝织的,有麻布的,都能卖钱。攒的口袋多了,到年底运到市场上卖,年终奖就有了。
唐宋时期允许各州府衙门向民间放高利贷。高利贷的本金包括朝廷拨付的“本金”和“公共资金”,以及官员自己筹集的资金。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地方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入小金库,有的钱用年底发年货发红包。明清时期官员的工资很低,京官的年终奖金不是朝廷发的,而是来自地方官员。当时地方官员来钱的渠道很多,京官比较穷。为了获取信息和得到北京官员的照顾,当冬天来临时,当地官员经常认为北京官员以购买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门官员孝敬金钱,这就是所谓的“炭敬”。有诗证说:“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部挂彩灯。敲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 ”
其实炭敬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当地叫节敬。炭敬的意思是“馈年”(新年礼物)。当地官员附的信一般不直接说数字,而是用梅花诗八韵、十韵或几十韵代替。如果是四十二银子,就是“四十贤人”,三百二就是“毛诗一部”,很优雅。有人送贝勒载涛一千两银子。信封上写着“千佛名经”,但花花公子甚至不明白这个意思,把它给别人看。后来,当他打开它时,他发现里面有1200张银票。
古代年终奖:东汉将军黄金20斤,宋朝宰相5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