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相册,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代女士画的美,都是单眼睑,双眼睑也没有看到。为什么是这样?我开始想。单眼睑是蒙古人的特征之一,因为上眼睑上方的脂肪较多,形成褶皱,覆盖上眼睑。这样,古代汉人就是“纯”蒙古人吗?
但所谓的“古代”,要看古代到什么时候。在秦汉之前,汉族的血统可能更纯净,这可以从出土的秦俑中得到证明。秦俑脸宽,鼻扁,有一双单眼皮的凤眼,是典型的蒙古人。但晋朝东渡后,汉族的遗传结构不再像秦朝、汉朝那样“纯粹”。公元四至六世纪(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南入(五乱华)。结果入侵的异族大多被汉族同化,南下避难的汉族也同化了几个南方土著民族。灿烂的大唐文明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根据民族遗传学,如无重大外力干扰,在有限的时间内,民族的基因组成保持不变。对汉族来说,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是“重大外力干扰”。由于“干扰”,汉族的遗传结构不可能不改变。
传统审美的衰落
虽然肖像画中的男女角色有单眼皮和双眼皮,但历代仕女画中的美女无一例外都是单眼皮。这为什么?事实很简单:作为一个肖像,你必须忠于事实,但没有限制绘制女性的照片。只要你按照约定的审美观,你就可以在心中画出美。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唐人崇尚丰富多彩,明清崇尚纤弱柔软,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细长凤眼和单眼皮的偏好。在绘画中,从现存最古老的人物画──顾恺之的东晋〈女史箴图〉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对单眼皮和细长凤眼的偏好从未改变。
仕女图中千篇一律的单眼皮,在晋唐时期可能出于写实。当你看到男人和女人都是单眼皮时,双眼皮自然不可能出现,就像西方画家不会把西方人画成单眼皮一样。然而,宋朝以后,把美女画成单眼皮已经成为一种程序。程序的形成,或陈陈相因,或长期以北为文化中心形成的审美限制。@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被西方审美观超越之前,中国人对美的认定有自己的标准。
抗日战争前后,这种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被彻底摧毁。我曾参观过“百年版画海报精品展”,从展出的“月卡画”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势的过程。月卡画始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参与西画技法的仕女画广告画。早期月画的美女身材苗条,眼型以细长的凤眼和单眼皮为主。后期体态普遍比较健美,眼型多为双眼皮和大眼睛。转换轨迹清晰可寻。
历史融合:为什么古代仕女画册都是单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