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即使是繁荣的时代也经常厌倦了应对强烈的夏天。对中国人来说,如何应对夏天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何应对夏季水旱灾害、次生衍生灾害一直是中国人的难题。首先是如何理解灾害。“命运”是中国人对天气和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邓拓曾经说过,中国人民脱离氏族社会后,建立了由单一阶级主导的经济政治生活体系。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由主导阶级主导,所以他们也受到它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自然力的压力下,想象着与人类统治阶级相同的神存在。@ 天气和灾害被认为是由人类统治者的行为引起的,由天神控制。
所以,在那些年代,一旦发生灾难,皇帝首先要自责和检讨,并采取“德行”来消除上帝的责备,即“消灾”。“灭灾”包括自谴、避居等。后来,皇室亲属和各级官员经常参加这种活动。后来,普通人会采取类似的行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人开始采取其他方式应对灾害。根据邓拓的总结,历史上中国人有两种消极救济和积极预防灾害。消极救济有两种:临灾治标和灾后补救。临灾治标分为救济、调粟、养恤、除害等。灾后补救包括安全、贷款、节约等。安辑是指安顿流民,缓缓分配,贷款用于复业,节约用于度困。积极救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改善社会条件”和“改善自然条件”,包括重农和仓储,包括水利和林垦。
邓拓认为,中国历代灾害最多,甚至是第一批水旱。“水旱造成的灾害,虽然是自然条件造成的,但人工并没有得到改善和克服,也就是说,水利废物是松弛的。”而且“森林的数量,对于水量的调解,关系至关重要”,他引用外国学者的话说:“无木之荒,无粟。“上述对策都是技术性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官员。历史上很多时候,治水治旱前后都是先治官。官员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人们是否需要应对灾难。据《明宪宗实录》记载,1470年华北、华东六个府“夏麦已全无收”。结果官员大事化小事化,“虽然累经报灾伤,但有部门没有像往常一样重新调查,延迟了。”
而且在预防环节,也经常出现“明会要”所载仓库“十处九空,甚至仓库也没有存储”的情况。只有严格的官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典故纪闻》记载,永乐元年,朝廷要求“凡丰捻之处,见官钞支谷粟,储以备荒,郡县考满,官中计绩,以定展最。也就是说,不仅要建立储备制度,还要把它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之一。明洪武年间,为防止官员在救灾过程中扣除粮食,规定在公共场所张贴每个受害者的姓名和口粮,并要求上级官员“意外”下行检查。应该说,制度的细节是中国人应对夏季及其灾害的关键,无论是预防还是实施。
揭秘:中国古代人如何应对夏季造成的各种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