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是什么?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人在临涛看到12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巨人。秦始皇听说后觉得是好运的兆头,就在秦宫门口铸造了12个巨大的铜人。在一些当代人写的作品中,12个“金人”中有10个被东汉末年的董卓销毁,铸造成铜钱,其余2个在十六国时期被前秦天王傅坚销毁。据此,一些收藏家会议认为,这些“金人”被铸成五铢钱,具有特殊的颜色和符号。这样的五铢钱沾上了“金人”的“仙女”,自然价值不同。
事实上,“十二金人”是否被销镕铸造还没有完全确定。记载此事的《三国志·魏书·董二元刘传》说,董卓“知椎破铜人……更铸小钱”,但只说“铜人”,不说“十二铜人”,是否真的是秦始皇的“金人”。所谓“被傅坚铸造的两个”,可能来源于《通鉴正义》引用的《关中记》,称傅坚将两个流落在叶城(今河北临漳)的“金人”拉回长安销毁的典故。更不用说《关中记》这样的野史是否可靠,即使可靠,记录中也只说销毁铜人,而不是铸钱。史书记载,十六国确实有铸钱,但前秦偏偏没有铸钱。显然,把五铢钱和傅坚联系起来,恐怕是说不通的。
[img]826642[/img]
那么董卓呢,如果董卓真的毁了“十二金人”,铸成五铢钱流传后世,为今天的收藏家收藏转让,难道不可能吗?恐怕没有。
事实上,编造“五泰铢与金人”传奇故事的人有意无意地剪裁了历史记载:《三国志》中董卓销毁“金人”铸钱时的完整记载是“坏五泰铢钱更小,大五分,没有文章,肉好,没有轮廓,不磨”。显然,董卓把这些铜铸成了一种叫做“小钱”的东西。这种“小钱”直径只有五分,合1.1545厘米,而五铢钱直径约为2.5厘米。与五泰铢不同,“小钱”周围有一个突出的边缘,铜钱铸造后没有常规的抛光过程。钱上没有文字和符号。它是一种“假冒伪劣产品”,粗制滥造,偷金钱。由此可见,“金人五铢”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些“小钱”即使有传世,也很难分辨出来。
不仅如此,史书还明确记载,董卓并没有把“金人”铸成五铢。相反,为了获得更多,他还故意把很多五铢换成“小钱”——两个五铢几乎可以换成六铢。、七枚“小钱”,这个贪财的胖子永远不会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
东汉董卓[财政改革]:把五铢钱换成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