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离不开“战争”这个词。战争,一个吞噬生命的恶魔,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甚至从未退却过一刻。有战争的地方会有死亡,所以低格君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古代战争结束后人们如何处理尸体?
1挖个坑 埋点土
在古代,很难处理死于战争的士兵的尸体。面对成千上万腐烂的尸体,如何清理战场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除了长期弥漫腐臭的气味外,更可怕的是,一点粗心就会形成大规模的瘟疫、传染病,然后造成更多的伤亡。最后打下来的地盘变成了瘟疫肆虐的无人区,这恐怕是赢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清理战场往往是获胜者的工作。古人最常见的做法是埋葬战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
[img]824948.jpg' />
一般来说,战败一方的俘虏主要负责清理战场掩埋的任务。挖一个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尸体都扔进去,然后盖上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方法后来演变成连活人都埋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坑杀。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战国时期秦军杀了40万赵军,秦末秦军被项羽坑杀了20万。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都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应用广泛。比较著名的有长平战争遗址(现山西高平市)、河南义马白骨坑。
军败,40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划说:“前秦已经拔上党,上党民不愿意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如果你不杀它,你可能会陷入混乱。”就是勒索。 ——《史记·白起王竺传》
[img]824949.jpg' />
2耀武扬威筑京观
古人在埋葬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处理尸体的方法——筑京观,它还有一个形象名称“骷髅台”。具体方法是在道路两侧堆积所有被击败的敌人尸体,然后用土壤夯实这些尸体,形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土堆,以示军事功绩。关于筑京观的最早记载是在《左传》中。公元前597年,楚军击败晋军。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的死者建成“京观”,但遭到了楚庄王的反对。据说古代的圣王都是讨伐不尊者,把罪恶极端的人建成京观,而这些死去的士兵都是为了国家忠诚而死的,不能建成京观。可以看出,在古代,战败一方被用作京观。
各类史籍中关于京观的记载并不少见,最不露脸的是隋颉帝。隋杨帝在位期间,曾命大军进军高丽,试图一举夺得棒子国,扩大领土。没想到,高丽军民一心成功杀死了隋朝入侵者。为了示军威慑中原,他用这些倒霉的隋军士兵的尸骨筑起了京观,偷鸡不会腐蚀米饭。相反,让后来毁了自己的唐太宗出面,派使臣与高丽国协商拆除京观,清理隋军将士的骨头,使其得以安葬。筑京观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废除。满族统治者把尸体埋在地上,不分敌我公平对待。
让火焰净化你的灵魂
火葬在古代战场上也很常见,可以很好地避免尸体腐烂引起的瘟疫。在《伊利亚特》对特洛伊战争的记载中,有一种关于双方同意在休战后焚烧自己士兵的描述。可以看出,火葬也是古代处理战后尸体的一种方式。火葬在古代更具宗教色彩。人们相信火焰的力量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帮助死者早生或上天堂。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但当时的火葬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和惩罚。战后,大多数用火焚烧的人都是敌人的尸体,以示侮辱敌人。284年,燕军围攻齐国即墨,挖掘城外墓地,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去,都泪流满面,欲出战,怒目十倍。可见火焚尸对敌人的嘲讽效果有多大。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僧人的火葬习俗也随之传入。信仰佛教的民间信徒也逐渐采取火葬的形式。
[img]824950.jpg' />
白骨在古代是无人接受的
打扫战场通常只有获胜者才会这样做。失败者逃跑已经太晚了,更不用说妥善处理同伴的尸体了。获胜者的尸体自然会被埋葬,甚至被同伴带回家交给亲戚。马革裹尸是古代士兵最理想的死亡方式,但条件是你是赢家。如何处理失败者的尸体取决于获胜者的情绪。
赶上给你挖个大坑埋了,可以算是入土为安。一旦遇到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的军队,失败者的尸体只能抛弃荒野,让野兽分食。你看不见,青海头,古代没人接受。杜甫的《兵车行》真的描述了尸体遍野的悲惨景象。
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方法来处理尸体。敌人的尸体直接成为获胜者的军粮。这种极其残忍和灭绝人性的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它确实存在。《三国志·魏书·程玉传》中有一段记载:“一开始,太祖(曹操)缺乏食物,玉略县供应三天食物。”曹军的军粮断了,他把人肉当作军粮吃了三天。
古代白骨无人接受?揭示古代战后如何处理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