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种考试辅导班如火如荼,市场上的各种考试辅导书令人眼花缭乱,可见考试经济的普及。事实上,考试经济自古以来就存在。补习班和补习书不是现代专利。
隋朝科举考试实施后,专门针对科考的辅导班应运而生,发展成为学院、文社的模式。宋代大盛有700多所书院,文社至明朝为盛。大多数学院和文化俱乐部都是由当地的富人投资建造的。他们花了很多钱雇佣已经回到家乡或成为官员的人和学者,或著名的学者担任讲师,为学生提供特殊的指导和模拟考试,以提高中间名单的比率。比如晚清南京中山书院院长年薪984两银子,其中800两是工资,其余是伙食补贴。后来,一些历史悠久的学院获得了政府津贴,可以向院长和教师支付丰厚的工资,一些学生也会给教师一个“纪律礼物”,相当于一个红包。
有科考辅导班,会有专门处理科考的辅导书,讲的是怎么写八股文。明代出版商不惜一切代价聘请了获得名誉的知名人才。这些人可以说是科学领域的老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选择标准的八股文章,整合集子,介绍这种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写作技巧。然而,许多购买此类书籍的学生,要么只注重考试技巧,要么背诵范文,不厌其烦地反复学习“四书五经”,不注重文章的精神本质。
[img]822671[/img]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一段写在南京三山街书商蔡益所的,只见这个人好不好看,举人进士都要向他点头哈腰。他说,乙酉乡试要根据钱谦益的规定改正文体,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变题”,试题的形式要改变。既然题型要改,辅导书也要改。于是,他又邀请了几位考试辅导专家,根据新的试题风格,选择了新的作品作为对策。即将到来的辅导书封面将印上“风气随名手,文章中试官”的字样。这种封面设计是为了宣传,也被视为对考生的激励。这是出版商蔡益所赚钱的方式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江南考试经济的发展。
当然,古代考试也有其衍生物作弊。古代科场作弊手法种类繁多,其中代考和夹带可以形成产业,创造经济产值。
代考,又称“捉刀”,存在于科考的各个阶段,尤其是考秀才的儿童考试中,出现了职业枪手。著名的晚唐诗人温庭筠绰号“温八叉”,传说他替人考试时,叉八次手就能写文章,算是高级职业枪手。清光绪年间,有一个姓郝的人,原本在酒店干跑堂,看到店主傻儿子雇枪手代考后,竟然当了官。于是,他偷了酒店的钱,买了枪手代考,没想到高中真的当官了,还当了考官。席间,他吹嘘道:“科举是个屁,我一字也不知道还是当官。可见代考行业有多猖獗。清代《儒林外史》第十九次写道,枪手匡超人从杭州赶到绍兴,为一个叫金跃的人代考。考试结束后,金的家人给了他200两银子作为报酬。此外,他花了300两英镑管理中间人。
所谓夹带,是指考生通过衣帽、鞋袜、砚台、笔管、蛋糕、烛台等可以藏字纸的东西,将小抄带入考场。所以很多书商都嗅到了这个商机,专门做了便携的小册子,高价卖给考生。清乾隆五十四年,一位大臣上演道:“江西士子有新的小本讲章,还有编辑经书的提问和套语策略,都是在现场前刊上发布出售的。”2002年,在浙江省东阳市发现的石印微刻《五经全注》在光绪自丑年印刷,用于印刷小抄。
历史越晚,考试经济越发达,暴露了科举考试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学者实施后,蒲松龄小说中有一段描述,可以作为笑话:当你第一次进入时,你就像一个乞丐。唱名时,官呵隶骂,像囚犯一样。它的归号是舍业,孔孔伸头,房间露脚,像秋末的冷锋。神鸟,天地异色。在这种情况下,当局痛哭欲死;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可笑的。
古代考试经济繁荣:科考辅导班、辅导书、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