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农田减少,“农民和织妇放弃了他们的工作,倾向于工厂”。20世纪70年代,虹口沿江船厂、货栈和码头的大多数工人来自广东和宁波。1924年,对一家纱线厂的工人进行了调查。上海12.1%的当地人和87.9%的外国人;据815名邮政工人调查,上海本地占12.9%,外国工人占81.1%。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大多数移民到上海的人都是亲戚朋友,进入了家乡的行业,形成了上海行业经营者和就业者的地域性。广东人大多从事烟草、鸦片和外国杂货业,安徽人大多从事茶叶和丝绸行业,江苏、浙江和晋商经营银行和货币行业,湖南人开酒店,浙江绍兴人开煤炭店和柴火店,山东人卖高脚馒头,苏北人开理发店。
日本商业纱厂的女工主要来自苏北和安徽,无锡和上海的华商纱厂和面粉厂大多是本地人;丝织业大多来自浙江和苏南农村,是浙江东部的嵊县和东阳,其次是湖州、义乌、诸暨等地;广东、天津和宁波的航运业很受欢迎,而码头和运输业主要来自苏北;许多市政公用事业来自湖北、河北等地。大多数警察来自河北和山东。铜工多为南京人,铁工、翻砂工、冷工多为广东人,木工、木模工多为宁波人、广东人。
[img]821141[/img]
解放前,大多数在上海没有基础、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移民都过着短期工作、摊位和捡垃圾的生活。外国公司和工厂的就业是光荣的。就业政府和公共服务令人羡慕。海关、邮局工资高,待遇好,管理正式,职业稳定,被公认为“金饭碗”、“银饭碗”。
解放后,当工人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就业期望时。“吃公家饭”已成为就业的主要导向。受时代号召,1966、1967年剩余毕业生和1968年、共有50.7万毕业生在1969年动员上山下乡,俗称“一片红”。社会上对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的看法是,去农场比插队好。上海郊区农场优先考虑到农场的去向,其中复兴岛和奉贤农场更受欢迎,崇明岛农场排名第二。再考虑江苏省上海大丰农场和安徽省上海黄山茶林场。
1977~1982年,上海共安置156.3万人就业,其中103.7万人是城市失业青年和返回上海的知识青年。20世纪80年代,公民的就业仍然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重点是选择单位,进入国有单位是正式就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大量国有企业员工被解雇,职业流动加快。他们开始不关心国有单位的“铁饭碗”。越来越多的业主创业。社会接受临时工、家庭手工业等非正规就业。希望机关工作的增加。年轻人渴望被外资企业雇佣。199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项社会意向调查显示,公众希望雇佣最高比例的外国企业,并选择欧美国家、香港、日本、台湾等企业。
上海人的金饭碗和银饭碗:海关和邮局待遇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