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贵州出发,沿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扫清南梁。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梁国都江陵。梁王萧铣知道自己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没有援兵,于是对群下说:如果强行抵抗,力尽其所能,将对黎元造成伤害。“我一个人伤人吗?”还不如不拔城,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妾。然后他巡视城防,命令士卒放弃抵抗,士兵听后“哭”。之后,便率官属穿着孝衣前往军门投降。成功收复南粱的李靖。
这里不说李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只说这个“亡国之君”萧铣,这个举动值得称赞。
首先,唐军在围住江陵之前,已经歼灭了周围所有的精英文士弘部,缴获了数百艘战舰,江陵失去了屏障,成为了一座孤城。这个时候,如果萧铣努力拼搏,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市民一定会死在前面。他们既救不了南梁的灭亡,又迫使江陵的父亲血流成河。这时,他们停止反抗,理性、明智、果断、正确。
[img]820422[/img]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赞扬和鼓励往往是“誓言和鼓励”×将投降视为可耻的城市共存”。萧铣以苍生为念反其道而行之,展现了他的责任和勇气。最能体现他精神的是他对唐军的正告:“死者只铣,人民不有罪,请不杀掠。萧铣出身名门,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历代新朝的建立大多依靠暴力,而人民是最大的输家。除了承担战争灾难和衍生灾难外,他们还必须随时面对征服者的屠刀。东汉著名开国将军耿耿,一生“凡所平县46,屠城300”,类似的杀戮在朝代替代中随处可见。“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曾在河东县夏县(今山西夏县)屠城。萧铣的公告恰恰说中了,唐军进入江陵后,“诸将想大掠”,但在梁国中书侍郎岑文本(此人后来成为大唐宰相)的强诫和李靖的严词驳斥以及军纪的约束下,抢劫没有进行。萧铣追求的“死了我一个,换来人民安”的精神是可贵的。
第三,萧铣在决定投降之前说了一句悲壮的话:“人失我,何患无君?“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君主。失去我是什么?说这话时,他称帝自己已经四年了。众所周知,做帝王的味道极其美妙,既至高无上,又享乐无穷。然而,萧铣不得不在这个时候抛弃他的皇位,因为他“幸运的是,所有人都是普通人”。虽然这是唐朝重兵压力下的被迫和无奈之举,但他仍然可以看到自己意识深处“民为贵”的辉煌。
梁王在灭国之际表现出了足够的良心,而大多数有良心的人一般都有气节。萧铣被囚禁到长安后,唐高祖看见他连连斥责他的罪行。萧铣说:“隋失其鹿,铣无天命,所以至此。亦犹田横南,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锅。萧铣这段话,可谓不卑不亢,说实话,从容不迫,大义凛然。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风云情况造成的,没有你是我非之分,只是你抢到了。二是人各有志,模仿田横何错之有。第三,如果你认为我这样做是犯罪,那就是杀死你。一个阶下囚敢于对华夏一个新的“共主”说这句“大逆不道”的话,说明他有气节,有勇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渊怒不可遏,将其斩入城市。相比之下,唐高祖似乎没有格局和器度。
隋末乱世一割据首领耳,萧铣这个人的“治绩”真的很难“青史留名”,无非是历史上一个匆匆过客。就其治国安邦的才能而言,如果他成为中原的赢家,我估计中国也不会好多少。然而,他在亡国时所表现出的“人民最大”的理念和境界令人惊叹。
唐平萧铣之战中的萧铣:隋末出身小吏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