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战争结束后,曹操退守北方,孙权巩固东南。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后,他们夺取了益州。刘孙曹三脚鼎立的势头已经形成。
曹操暂时不能南下,所以他进入了汉中。旨在以汉中为跳板,夺取益州,切断刘备,占领长江上游,形成孙吴的战略优势。为了等待从荆州和益州同时进攻的机会,统一南方。
[img]818098[/img]
跨有荆益
熟读三国的亲戚都知道,“跨有荆益”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统治世界的核心对策。
英雄们总是略同一点。鲁肃不仅向孙权提出了以南统北的方案。就连曹操也想用这个方案在北统南。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十五年秋七月,曹操亲自率军征伐汉中张鲁,进入阳平关。
有降落将向曹操报告:阳平关易攻难守。当曹操观察关下的地形,仰望群山,看到陡峭的山谷和悬崖时,他感到害怕和寒冷。此外,士兵们损失太多,粮草即将吃完,曹操下令撤退。
但撤退的军队在晚上迷路了,竟然不小心闯进了阳平关守将军的大营,敌营大惊小怪,顿时崩溃。
就这样,曹操错误地占领了阳平关,然后逼迫张鲁。
[img]818099[/img]
曹操的恐惧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攻下汉中,益州震恐。
司马懿此时已崭露头角,献策曹操趁热打铁一举夺得益州,将刘备打回贩履织席的小贩原形。
刘烨还劝曹操,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此时不攻,以后一定是大病。
曹操回答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要龙望蜀,不要太贪心。
七天后,益州投降的士兵报告说,益州人得知汉中被曹兵占领,人们感到恐慌,一天内惊恐了几十次。虽然守将被杀害镇压,但仍不能平静下来。
曹操问刘烨能不能打。刘烨回答说:七天之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斗机已经丢失了。不要打架。让我们撤退。
曹操同意了,然后班主任。
七天前,刘烨认为刘备的立足点不稳定,脆弱。七天后,刘烨分析说,刘备的基础已经固定,“无可挑剔”。判断前后的差异使人们不得不怀疑其正确性。
可能的解释是,刘烨看到曹操此时已经感兴趣,厌倦了战争,失去了袁绍和北征乌桓的激情。
于是他下了驴,给了曹操一个台阶。刘烨不是唯一一个看到曹操厌倦甚至害怕的人。
[img]818100[/img]
面对残局,无法清理
四年后,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秋,关羽率先实施“跨荆益”隆中对策,从荆州向北大举进攻,猛攻重镇樊城,淹没七军,被迫降职杀死庞德。
曹操害怕,甚至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樊城之战胜利后,关羽继续向北进攻驻襄阳的曹仁。襄阳若失,北方无险可守。
在大臣们的反复要求下,曹操带领军队亲自救援。但中桓阶的话阻止了曹操:曹仁目前正处于危险的地方,必须有决心生存。国王不需要亲自征服,只要军队压力威慑关羽,派将军带领军队增援。
曹操遂驻军摩陂(今河南嘉县东南地区),以为是声援,同时派出十二营部队支援前线。
救兵就像救火。曹操不顾群臣的要求,独自听桓阶的话。无疑桓阶说到了他的心,给了他一个体面的退缩理由。
关羽一进攻樊城,曹操就要迁都躲避。这时,让他亲征。曹操还有这种心气和斗志吗?
桓阶不需要亲吻,只需要遥作声势,给曹操一个很好的台阶。
八年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曹操北征乌桓大捷,途经界石,看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下“龟虽寿”,“老马在千里之外,志在千里之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时的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粗定北方,雄心勃勃,溢于言表。
从公元207年到219年,仅仅十几年,年过半百的曹操已经疲惫不堪。他从公元190年开始攻打董卓,军事生涯近30年,心智几乎耗尽。
面对残局,他无法收拾;面对一统大业,他言孤独尽力!
刘邦打天下只用了七年,刘秀兴复汉用了十五年。到了三国时期,从群雄争鹿到赤壁之战,世界还没有统一三十年。
曹操、孙权、刘备都失去了刘邦、刘秀的才华和天时地利人和,华夏陷入了数百年的大分裂。
曹操三国烹酒论英雄 争霸天下却为别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