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作,作者21人
。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力更生,以宋晋时期为基础。同时,这本书还以“记录”的形式描述了十六国政权的情况。原叙事和目录各有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记录三十卷,共132卷。后来叙事和目录都丢了,现在存了一百三十卷。
优点
《晋书》比较完整,可以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没有复杂和混乱的感觉。《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解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整本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描述了晋武帝祖父司马懿、叔叔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创建晋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非常有历史意义。书志部分记录了典章制度,分类清晰,叙事清晰,能给人更完整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的人物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类别或合传眉目清晰,各类人员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名历史人物分类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了晋代历史活动的画面。书中记载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善于创新。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的历史反映了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记载的名字来自《东观汉纪》,但《东观汉纪》记载了平林、新城、公孙的事迹,只是列传的补充。
《晋书》以世家之体的名义,以高于传记的规格,充分描述了中原各民族政权的兴灭,给各民族政权一个适当的历史地位,更好地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各民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问题。这种做法受到了历代历史学家的高度赞赏。在记载中,十六国的政权只被称为“非法伪造”,不区分华夷,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华夷和世界家庭的统一思想,这是我们今天在阅读《晋书》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晋朝的历史事件复杂,比汉代的历史更难写。《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img]818385[/img]
《晋书》还具有内容丰富、文字简洁的优点。晋代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包括地主阶级与农民、胡汉民族、儒、道、释、君臣、抗日战争、清谈派等。在《晋书》中,提供了许多这些矛盾斗争和文献资料。孙恩、卢循、张昌、王如等传记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江统传》载有《迁徙理论》、《温桥传》载有《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普传》载有《刑狱疏》、《李重传》载有《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有《迁徙理论》、《温桥传》载有《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白传》记载了《祁冢书》的发现,《裴秀传》记载了《禹贡地域图》的六种制图方法,《卫恒传》记载了书法源流的《书势》,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此外,比如《蜀白传》记载了《祁冢书》的发现,《裴秀传》记载了《禹贡地域图》的六种绘画方法,《卫恒传》记载了书法源流的《书势》,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唐修的《晋书》已经去世200多年了,有条件改变以往历史书虚伪的缺点。
除了因袭旧文,书中很少有作者的曲意回护。这本书揭示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傲慢、奢侈和淫秽的本质,以及残害人民的罪行,具有戒律意义。《晋书》的作者大多是文学大师,所以《晋书》的叙事往往简洁明了,有时还有生动精彩的作品。书中的载记写得密密相间,首尾照顾,颇有章法。比如《傅坚》两卷生动,颇有功力。历史人物的情态往往可以在列传中表达出来,读起来有点味道。
《晋书》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从名字上看,和《五代史志》差不多,只是加了《舆服志》,去掉了《经籍志》。隋志和晋志大多出于同一作者的手,修剪时间非常接近,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但《晋书》十志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仍有相当高的价值。其类别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品志》和《刑法志》的叙事包括东汉,可以弥补《后汉书》的不足。《地理志》在研究魏晋行政区划变更和州县制度变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准。《天文志》、《律历志》、为名科学家李春风修行的《五行志》一直被称为世界,其中《天文》、《律历》二志特别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肯定了浑天说;《法律历史》记载了魏晋时期的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缺点
一是描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作品的缺点,讲述了很多奇怪的故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也包含了一些荒谬的谈话。比如《干宝传》记载干宝的父妾陪葬十几年,棺材开后还能复生[6]。
。《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的事,并说“试试苦酒,必有异。”
二是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根据历史学家的调查,在修订《晋书》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晋代文献。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日常注释和文集。但《晋书》的编辑主要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并采用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装饰。虽然参考过其他家庭的晋史及相关史料,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后,被当代人指实,认为是“好采诡谬,以广异闻;再次评论,竞为绮艳,不求诚实”[7-8]
。在《史通》中,刘知几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筛选,只追求文字的华丽。《读史举正》中有450多条《晋书》谬误。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晋书》自相矛盾,如《文帝纪》曹被杀后,也记载了“太后从之,夷济族”的结局。而《荀旭中的上表》又称“成族传刑止其身,佑乃义士私议”,即荀旭的上表体显示出荀并未被杀三族,两个史料自相矛盾。[9-10]
解密:《晋书》在二十四史中的优缺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