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编辑的《新唐书》出版后,改名为《旧唐书》
本纪
从高祖到代宗,基本上都是从吴颤、韦述等唐书中诞生的;从德宗到文宗,一般都是围绕相关记录的数量加减编制而成,与前半部分现成的帝纪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不同;在武宗以下,贾伟的《唐年补遗录》基本采用65卷。《旧唐书》卷18宣宗纪“史臣说”
第一句说“臣尝黎老言大中故事”。众所周知,唐宣宗的实录在唐代还没有汇编。唐昭宗时,裴庭裕“采宣宗朝耳闻目睹,写成三卷,目为《东观奏记》,纳入史馆。“今天《唐会要·修国史》中的这一记载,在整部《旧唐书》中一言不发,连裴庭裕都没提。后晋的历史学家似乎没有看到任何人或他的书。这位“大臣”只能是贾伟,他“品尝了李老言大中的故事”。在后晋史官中,只有贾纬写了《唐年补遗录》,以修复唐史,补救唐武宗以下的“缺失”。同样,《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史臣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臣常接咸通老,言恭惠皇帝的故事”。这也证明了《旧唐书》武宗以下的帝纪是从贾纬的书中采集的,没有裴庭裕的《东观奏记》。
志
有一个我以前从未注意过的问题。这是唐代关于“礼法沿革”的几部主要作品。《旧唐书·经籍》没有记录,但后晋时期却受到朝廷的重视。《府元龟》卷559、《旧五代史》卷78中都有关于修复大晋政统的记载。后晋高祖天府四年(939),即唐史前两年,左建议医生曹国珍上奏云:
[img]818378[/img]
请在内外臣僚中选择才略之士,聚集《唐六典》、前后《会要》、“礼阁新仪”、《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精细汇集,别为一部,商议古今,俾无漏略,目为“大晋政统”,作为成规。
虽然没有实施,但上奏中提到的几部作品在后晋时显然还存在。除《礼阁新仪》外,其余的都可以在《旧唐书》的纪、志、传中找到其汇编情况及内容简介。前后“会要”,即苏氏兄弟“会要”、崔铉监修《续会要》,是今天《唐会要》的前身。这种关于“礼法之沿革”的写作,无疑是《旧唐书》十志的主要来源。如果分别来说,可以概括如下:礼仪志7卷,主要来自《大唐开元礼》、王彦威的《曲台新礼》和文件后的一些礼仪奏章,而编纂体例则参照《通典礼典》。音乐志4卷,志一主要以前后为基础,参照《通典乐典》;志二主要基于《通典》卷144-146篇文章,并参考前后的《会要》、昭宗时有关奏议;后晋太常寺保存或收集的“诸庙乐章舞名”志三、志四是修史计划中规定的。历史3卷应该是基于韦述的《唐书》,可以从序文中找到线索,也就是所谓的“但取戊寅”、《麟德》、《大衍》三历法,以备此志”。天文志2卷,大部分内容和文字与今本《唐会要》卷42-44的相关记载相同,显然是从前后采集的。;志下“灾异编年,德后”在各帝纪中很少见到,当采自肃宗至武宗各帝实录及司天台相关记录。五行志一卷,以前后的《会要》为主要史源,参考各帝实录,相关奏疏。四卷地理志,篇幅最长,很有可能是从韦述《唐书·地理志》开始的,从高祖到代宗。职官志3卷,志一“录永泰二年官品”,志二、志三的许多文字直接录自《唐六典》和后晋尚存的《宫卫令》、《军防令》等。;德宗时期的变化主要记录在当时的圣旨中。《舆服志1卷》在采集《大唐开元礼》的同时,又以苏氏《会要》为另一个重要史料来源。经籍志2卷,节取《古今书录》而成。食品志2卷,最初的总体规划,在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更深入的了解,加上最后一个监事刘在唐后,晋首相三,盐铁、家庭、分支,必须注意唐代中后期以来的钱谷、商品,从而建立志向。就其所记内容而言,代宗至宣宗之事详细于玄宗和玄宗之前。以前代宗以韦述《唐书·食品志》为基础,而德宗至宣宗之间的主要史源是前后的《会要》。《大中统类》刑法志一卷、以律令格式为主要史料来源。综上所述,《旧唐书》中的“十一志”基本上不是以唐代实录和国史“旧书”为主要史料来源,而是以“记礼法沿革”等各种“专史”为主要史料来源,如《大唐开元礼》、《唐六典》、《通典》、《会要》、《续会要》、《曲台新礼》、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
列传
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目录为依据,除重复外,立传者1820余人,周边政权45人(包括目中的附传、有目无传者)。
大致有三种汇集人物的方法。第一,《唐书》中有吴兢、韦述的传者,后晋的史官大多被用作主要的历史来源,或直接记录,或略作安排。二是魏述《唐书》后的人物,后晋史官多根据各帝实录进行剪裁。以韩愈的《顺宗实录》为例,有张荐、令狐、张万福、陆治、阳城、王叔文、王皮、魏执谊等7人传记。与《旧唐书》中的相关列传相比,除了不记言外,只有选择细节和文字繁简的区别,在规模、形式上没有区别。特别是令狐、张万福、阳城三传,与《旧唐书》三人传记相同。还有一种情况是将实录中的记事补充到相关人物的传中,比如《玉海·唐河北三受降城》条引用的《唐宪宗实录》,几乎完全出现在《旧唐书·卢坦传》中。@ 国史、实录失记或不完整的人物,无论《经籍志》是否录制,家传、行形、墓志、文集,甚至杂史、小说都可能是后晋历史官员的来源,无论《经籍志》是否录制。
列传中的45个周边政权不同于人物传记。综上所述,不仅仅是“国史、实录旧本”和“通典”、前后《会要》、贾延的《古今郡县道四夷述》等,都是其重要的史料来源。
整体
总之,《旧唐书》的史料来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五代后晋史官在对这部唐史进行汇编时,并不局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旧本,这一点必须明确。应该说,代宗以前的纪传体唐朝历史、德宗以前的编年体唐朝历史、武宗以前的唐朝皇帝记录、宣宗以前关于“礼法沿革”的各种典志,以及《旧唐书》中提到的大臣奏议、公文集,甚至杂史和小说,都是后晋历史学家修行历史的对象。@ 别忘了《唐年补遗录》。至于剪裁是否合适,判断是否精审是另一个问题。由于宣宗后原材料短缺,尽管经过几次搜索,仍然不足。@ 后晋史官不得不感叹:“珍惜简籍遗失,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作为!《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和《史臣月》。
解密:二十四史《旧唐书》有哪些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