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和饮食有时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古代,作为官员,吃喝娱乐是常态,几成官场规则。有时候,即使不吃喝不娱乐,也做不到官掌权。同样,虽然历代农民起义往往有“均贫富”之类的口号,但如果真的想到煽动性的效果,还是要拿大鱼大肉跟女人说话。因此,农民起义往往陷入“革命还没有成功,每个人都堕落了”的循环。长期贫富的志愿者在葡萄酒和财富面前迅速腐败,甚至比他们曾经反对的人更难以忍受。
自古以来就有权力换取酒色享受。早在周代,《周礼·天官》就有记载,“凡王之馈,吃六谷,吃六牲,喝六清,吃百有二十品,珍八物,酱百有二十瓮。“这种宫廷宴会在后世物质丰富而复杂。最盛大的是每年农历新年第一天的大朝会后的宴会和饮酒。所有官员都应该参加,他们也可以结婚。这种古代最高规格的公款吃喝活动从周朝开始,直到死亡。其他例行公事包括新皇登基时的元会宴、改元建号时的定鼎宴、祝寿时的万寿宴等。
在皇权社会,宫廷宴会属于“绝对权力特权”,不属于本文讨论,但氛围确实影响官方生态,官员效率,宴会成为一个固有的过程,从晋升,到离开,生日、婚姻等,宴会贯穿整个官方职业生涯。至于日常社交活动,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下班后喝酒聊天是许多官员维持关系的必要手段。
如果官场动荡,官员调动频繁,这种宴会也会频繁跟进。比如《汉书》描述,西汉后期存在“官员或居官退休几个月,送故迎新,交错道路”的混乱局面。到了《后汉书》,还有“选代互动,让长月易,迎新送旧,无所事事,或者官寺空旷,无人案事”的记载。由此可见,接待、吃喝娱乐导致行政效率严重下降。
有时候,官场娱乐也会引发血案。汉代最著名的吃喝事件发生在《三国演义》开篇不久,不幸的督察吃了拿卡,被打了一顿。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风依然盛行。南朝设立了“迎新送故法”。当地官员必须送礼物才能上任和离任。一般来说,送故时间为三年,即离任后三年内,原工作地点必须每年送礼。各州县甚至设立了“送故主簿”这个职位,全职迎来送往。这一制度没有财政拨款,所谓“花公款”成了“花公款”。
[img]817292[/img]
有些人认为,在皇帝昏庸、官员混乱的黑暗时代,官员越热衷于吃喝,事实并非如此。吃喝之风与政治是否清明基本无关,有时盛世更受欢迎。例如,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宋朝,就是官员吃喝风最盛行的朝代。《宋史》记载,宋代有“十年制”制度,每十年有一次公费宴会,将公款的吃喝变成了国家制度。每个衙门都有一个公开的账簿来使用公款宴会,名为“公使玉米”(jū)这种用于公务接待的公款称为“公使钱”。
著名大臣范仲淹曾解释过公使钱存在的合理性。“偷国家逐一处置公使钱的人,盖为士大夫的出入和使命,有行动劳动。因此,县国给予酒食或宴会劳动。”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基于公务,让公务员可以安心工作。
这些制度使官员用公款吃喝成为常态。宋孝宗时,平江知府王仲行、祠官范致能、胡长文常用公款邀请客人,“一饮之费达1000多元”。北宋尹洙曾在《分析公使钱状》中记载,庆历三年后,仅渭州官员一个月就有五次公款吃喝宴会。据《朝野杂记》记载,南宋时期,东南诸郡公使“帅臣监司到署,号为上下马,邻路有馈,计其所得,动辄万元”,也就是说,不仅有吃的,还有吃完的礼物。
一般来说,吃喝一定伴随着送礼行贿,仅扬州一地,每年用来送礼的小礼物就要花12万美元,一美元等于1000枚铜币。
北宋时期,杭州非常繁荣。朝廷派往这条路的大多数监管部门都在城里设立了办事处。杭州还必须专门安排一名官员接待。著名的苏轼厌倦了处理杭州的接待任务,甚至称之为“酒食地狱”。
历史上官场吃喝风:像送礼一样成为常见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