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也被后人高度评价为文学作品。书中还有一些缺点:他是北朝人,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也有一些错误。 当然,如此富有的杰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出现许多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明确指出了黄河河源问题上的“错缪”。此外,由于他不能到偏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也有更多的错误。有些地方的引书不可信等等,但这些都不会损害整本书的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余35卷重新编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非常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期,很多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很多工作,有的纠正了500多处混淆的经注,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貌。有的做了很多丢失的工作,更多的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用一生的精力写了《水经注疏》,写了古今对比、朱墨套印的《水经注疏图》。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的研究利用提供了便利。
[img]817287[/img]
戴震校勘《水经注》,删除了1000多个妄增字
,改正错误3000多处,修复丢失2000多处,显示出功夫的深度。正如段玉裁所说:“所有的故训、声音、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善恶,以及阴阳、气化、道德、生命,都不在乎。”——《戴震全书》
在《水经》注释过程中,李道元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他还博览了大量前人的作品,并查看了许多准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李道元写的《水经注》共有437本书。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李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水经注》共40卷(原书宋代已丢5卷,今本仍为40卷,由后人改编而成),30多万字,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地理学巨作。它名义上是对《水经》的注释,实际上是基于《水经》的再创作。书记描述了1252条河流,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神话和传说,比原文增加了近1000条,文本增加了20多倍,内容比《水经》要丰富得多。是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地理工作。这本书还记录了许多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艳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高。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描述河流水系的专业。西汉桑钦所作的旧传。经清代学者研究,大概是三国时期的人做的。这本书列举了137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内容非常简单。力所能及的李道元收集了关于水道的记录,以及他自己在各地旅行、跋涉山川的经历。他详细阐述并大大扩展了《水经》中的记录,并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了记录沿革的水道变迁外,还记录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考证。就兵要地理数据而言,自古以来,全注记录的战役不少于300次。许多战例生动地说明了熟悉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危险道路和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水经注一本书?